近年来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的研究进展迅猛,为给我国血液科医生提供规范化的临床实践指导,由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淋巴瘤学组牵头组织国内相关专家,从循证医学角度出发,经广泛征求意见并反复多次修改,在PMF的诊断程序、实验室检查、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等方面最终达成共识。
名词与术语按骨髓纤维化(MF)研究和治疗国际工作组(IWG-MRT)达成的术语共识,推荐使用PMF、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后MF(Post-PVMF)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后MF(Post-ETMF)。
诊断程序1.病史采集:
必须仔细询问患者年龄、有无栓塞病史、有无心血管高危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有无疲劳、早饱感、腹部不适、皮肤瘙痒和骨痛,有无活动力、注意力、此前1年内体重下降情况,有无不能解释的发热(37.8℃)或重度盗汗及其持续时间,家族有无类似患者等。建议采用骨髓增殖性肿瘤总症状评估量表(MPN-SAF-TSS)对患者进行症状负荷评估。
2.实验室检查:
以下实验室检查应作为疑诊PMF患者必检项目:①外周血细胞计数;②骨髓穿刺涂片和外周血涂片分类计数;③骨髓活检病理细胞学分析和网状纤维(嗜银)染色;④染色体核型分析;⑤JAK2、MPL和CALR基因突变和BCR-ABL融合基因检测,TET2、ASXL1、SRSF2、EZH2、IDH1/2、DNMT3A等基因突变作为备选检查推荐;⑥血清EPO水平测定;⑦肝脏、脾脏超声或CT检查。有条件单位推荐应用MRI测定患者脾脏容积。
诊断标准1.MF分级标准:
MF的诊断有赖于骨髓活检,为了保证准确病理分析,活检组织长度至少应1.5cm,采用石蜡包埋,切片厚度为3~4μm。MF分级标准采用欧洲MF分级共识标准(表1)。
表1
2.PMF的诊断标准:
采用年修订的WHO()诊断标准(表2)。由于80%~90%的PMF患者有JAK2VF、CALR或MPL基因突变,因此,修订标准中将WHO()PMF主要诊断标准中第3条修订为有JAK2、CALR或MPL突变,在次要诊断标准增加有克隆性标志(如异常染色体核型)或无反应性骨髓纤维化证据。
表2
导致反应性骨髓纤维化的常见原因有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其他慢性炎性疾病、毛细胞白血病或其他淋系肿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转移性肿瘤或中毒性(慢性)骨髓疾患。
纤维化前期(prefibrotic)PMF应与ET进行鉴别,二者的鉴别主要是依靠骨髓活检病理细胞学形态分析:真正ET患者年龄调整后的骨髓增生程度无或轻微增高,髓系和红系造血无显著增生,巨核细胞胞质和细胞核同步增大,体积大至巨大,细胞核高度分叶(鹿角状),嗜银染色纤维化分级常为MF-0;纤维化前期PMF患者年龄调整后的骨髓增生程度显著增高,髓系造血显著增生,红系造血减低,巨核细胞细胞核体积的增大超过胞质,体积小至巨大,成簇分布,细胞核低分叶呈云朵状,嗜银染色纤维化分级常为MF-0或MF-1。
有血细胞减少的纤维化前期和纤维化期PMF应与MDS合并MF进行鉴别诊断[8]:近50%的MDS患者骨髓中有轻~中度网状纤维增多(MF-0或MF-1),其中10%~15%的患者有明显纤维化(MF-2或MF-3),与PMF不同的是,MDS合并MF常为全血细胞减少,异形和破碎红细胞较少见,骨髓常示明显三系发育异常,胶原纤维形成十分少见,而且常无肝脾肿大。
预后判断标准PMF患者确诊后应根据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动态国际预后积分系统(DIPSS)或DIPSS-Plus预后积分系统(表3)对患者进行预后分组。IPSS适合初诊患者,而DIPSS和DIPSS-Plus则适合患者病程中任一时间的预后判定。IPSS和DIPSS均不适合Post-PVMF和Post-ETMF患者的预后判定,国际上迄今尚无适合Post-PVMF和Post-ETMF患者预后判定的积分系统。
表3
针对中国PMF患者特征修订的IPSS(IPSS-Chinese)或DIPSS(DIPSS-Chinese)积分如下:①IPSS或DIPSS低危组积0分;②IPSS或DIPSS中危-1、触诊脾脏肿大或PLT×/L积1分;③IPSS或DIPSS中危-2积2分;④IPSS或DIPSS高危积3分。依据积分分为低危(0~1分)、中危(2~3分)和高危(4~5分)三组。
小编有话说
如果您对我们或对文章有什么好的意见或建议,欢迎留言~小编会及时与您沟通~谢谢!更多精彩,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中华血液学杂志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