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根腐病(又称草莓疫霉根腐病),病原为草莓疫霉,属卵菌,主要为害根部,常见有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急性型多在春夏两季发生,雨后叶尖突然萎凋,不久呈青枯状,引起全株迅速枯死(同炭疽病相似)。慢性型定植后至冬初均可发生,下部老叶叶缘变紫红色或紫褐色(与炭疽病叶片发病症状不同),逐渐向上扩展,导致全株萎蔫或枯死。检视根部可见根系变褐腐朽,易拔起,剖开主根,中心柱变为赤褐色。定植后在新生的不定根上症状最明显,发病初期不定根的中间部位表皮坏死,形成1-5(mm)长红褐色至黑褐色梭形长斑,病部不凹陷,病健交界明显严重时,病根木质部及髓坏死褐变,整条根干枯,地上部叶片变黄或萎蔫,最后全株枯死。
草莓疫霉以卵孢子在土壤中存活,由土壤和种子传染,土壤中的卵孢子在晚秋或初冬产生孢子囊,释放出游动袍子,侵入根部后出现病斑,后又在病部产生孢子囊,借灌溉水或雨水传播蔓延。丝核菌参见柑橘立枯病;拟盘多毛孢属真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春天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