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疗偏方:
香椿的食疗与偏方
一、香椿:别名红椿、椿芽树、椿花、香铃子、椿木叶、椿尖叶。
来源:楝科椿属植物香椿,以根皮、叶、嫩枝及果入药。根皮全年可采。秋后采果。夏秋采叶及嫩枝。
性味:苦、涩,温。 功能主治:祛风利湿,止血止痛。
香椿营养丰富。每百克含有蛋白质6~10克,其脂肪、碳水化合物、磷及维生素B1的含量在叶菜类中名列前茅,钙和维生素C的含量也很高,还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铁、磷、维生素B等多种成分。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香椿芽的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等都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香椿营养及药用价值十分可观,其叶、芽、根、皮和果实均可入药。《医林纂要》:“泄肺逆,燥脾湿,去血中湿热。治泄写、痢、肠风、崩、带、小便赤数。”香椿具有提高肌体免疫力,健胃、理气、二泻、润肤、抗菌、消炎、杀虫之功效。
适合肠炎、痢疾、尿道炎、子宫炎、疔、疽、漆疮、疥疮、斑秃等患者食用或外用。《唐本草》记载,用香椿叶水煎,可洗疮疥,消炎防腐止痒。
香椿根皮:香椿根皮性凉,味苦、涩,具有除热燥湿,涩肠止痢及杀虫等功效。用于痢疾,肠炎,泌尿道感染,便血,血崩,白带,风湿腰腿痛。
香椿叶:为楝科植物香椿的嫩芽。异名香椿、香椿芽、香椿头。性味归经:苦,平。入肝、胃、肾经。功效:清热化湿,解毒。
香椿果: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
根皮3~5钱,果~3钱。
二、香椿子:别名椿树子,椿芽树花,椿花,春尖花,香椿铃。
来源:为楝科植物香椿的果实。秋季采收,晒干。
性状:干燥果实,长.5~3.5厘米。果皮开裂为5瓣,深裂至全长/3左右,裂片披针形,先端尖,外表黑褐色,有细纹理,内表黄棕色,光滑,厚约.5毫米,质脆。果轴呈圆锥形,顶端钝尖,黄棕色,有5条棕褐色棱线。断面内心松泡色黄白。种子着生于果轴及果瓣之间,5列,种子有极薄的种翅,黄白色,半透明,基部斜口状,种仁细小不明显。气微弱。以完整、干燥者为佳。
性味:辛;苦;温。归经:肝;肺经。功能主治:祛风,散寒,止痛。治风寒外感,心胃气痛,风湿关节疼痛,疝气痛、痢疾。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或研末。
(1)风寒外感:香椿子、鹿衔草。各15克。煎水服。
()胸痛:香椿子、龙骨各15克。研末冲开水服。
(3)疝气痛:香椿子15克。水煎服。
(4)痔漏:香椿子15克,饴糖30克。蒸服。
(5)虚火头痛:香椿子6克,白牡蛎18克,水煎服。
(6)疝痛,胃脘痛:炒香椿子15克,苦楝子10克,水煎服。
(7)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香椿子6~9克,水煎服。
(8)肠风下血:香椿子半生半炒,研末,每服6克,米汤调下。(陈修源)
(9)口舌生疮:取嫩香椿叶50克,洗净捣烂,再用米醋或黄酒将其调匀后服用,每日1剂,分次服。
(10)疮痈肿毒:取适量的鲜香椿叶、大蒜及少许食盐,放在一起捣烂成泥,敷于患处,每日敷次,每次1~个小时。
(11)脾胃虚弱、腹脘胀满:取嫩香椿叶、焦三仙各0克,藿香10克,莲子15克,水煎煮后去渣取汁,每日服1剂,分次服。
(1)恶心呕吐:取香椿叶0克,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服次。
(13)细菌性痢疾:取香椿克,水煎服,每日服1剂,分次服。
(14)尿道炎:鲜香椿叶50克,水煎煮,熏洗局部,每日次。
(15)恶疮疥癣:取鲜香椿根皮30克,水煎煮后去渣取汁,用此药汁清洗患处,每日次。
(16)白带病:取鲜香椿根皮60克,清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在汁中加入适量红糖,每日服1剂,分3次服。
(17)疥疮:鲜香椿叶适量,加水适量煎5~10分钟,取汤外洗患处,每日数次。
(18)伤风感冒:取适量香椿芽和食醋,将香椿芽浸泡于食醋中,再用沸水将其冲泡成香椿汤,每日服1剂,分3次服。
(19)痢疾、泄泻:香椿叶10克,椿根皮30克,马齿苋30克。水煎服。宜在饭前半小时服用。
(0)降血糖:椿芽5克,玉米须15克,煎汤或沸水泡后饮用。
(1)小儿疳积:香椿叶50克,葱白1根,豆豉9克,炙甘草5克,粳米50克,共煎煮食用。
()女子血崩、赤带过多:细嫩椿树枝一把,益母草15克,水煎后,分早、中、晚3次饮用。
(3)尿道炎:嫩椿枝30克,车前草5克,通草9克,水煎服。
(4)痈疮肿毒:香椿嫩叶、大蒜各适量,捣烂后,加入适量红花油,调匀后,敷于患处。
(5)疥癣:香椿叶克,苦参30克,鲜马齿苋50克,醋适量,煎煮后,先用医用酒精涂洗患处后,再用药液擦洗。
(6)脱发:香椿叶、女贞子叶各适量,洗净捣烂,涂洗脱发处。
(7)脾胃虚弱,脘腹胀满:香椿嫩叶0克,藿香10克,焦三仙0克,莲子15克,水煎,日服次。
(8)疮癣:椿白皮洗净50~克,煎水外洗或熬膏涂治疮癣,疗效颇佳。
(9)疝气肿痛:椿子10克,橘核10克,水煎服,日服次。
(30)胃脘作痛:椿子10克,九香虫6克,水煎服,有理气止痛之效。
(31)唇上生疔:取本品嫩叶,捣烂,和酒服之。(《岭南采药录》)
(3)赤白痢疾:香椿叶~00g,加水煎服。(《福建民间草药》)
(33)胃溃疡:香椿芽50克,搓碎后与适量红枣泥和为丸。每丸重约3克,每次服丸,每日服次,温开水送服。
(1)腌香椿:将香椿清洗干净,晾干,加适量食盐,用手揉搓,促使叶片软化和盐分渗入。然后,将香椿装进洁净的菜罐或盆中,加盖,腌制3~5天,便可食用。
()香椿拌豆腐:把豆腐切成~3厘米的方丁,香椿加少许食盐,放入盆内,倒入开水适量,盖严,浸泡5分钟后取出,切成碎末拌入豆腐丁,加入香油、味精、食盐调拌即成。
(3)香椿炒鸡蛋:香椿50克,鸡蛋5枚。将香椿洗净,沸水焯后切碎,放入鸡蛋液中,加食盐搅匀,入油锅炒熟即可。此菜具有滋阴润燥,泽肤肌肤的功效,适用于虚劳吐血,目赤,营养不良,脱发等病症。常人食之可增强抗病防病能力。
(4)香椿泥:将香椿清洗干净后,放上食盐,爱吃辣的也可放适量辣椒,捣烂如泥状,吃时再放点香油调匀即成。
(5)香椿末:如果香椿叶老了,可制成香椿末食用。将香椿老叶清洗干净,晒干,捣研成粉末,装入容器封好。在烧汤或做菜时加入适量香椿末,不见椿而闻其香。
(6)香椿拌豆腐:豆腐克,嫩香椿50克。豆腐切块,放锅中加清水煮沸沥水,切小丁装盘中;将香椿洗净,稍焯,切成碎末,放入碗内,加盐、麻油,拌匀后浇在豆腐上即可。此菜具有润肤明目,益气和中,生津润燥的功效,适用于心烦口渴,胃脘痞满,目赤,口舌生疮等病症。
(7)香椿炒竹笋:鲜竹笋00克,嫩香椿头克。竹笋切成块;嫩香椿头洗净沸水焯后切碎并用精盐稍腌片刻,去掉水分待用;先将竹笋略加煸炒,再放香椿末、精盐、鲜汤用旺火收汁,用湿淀粉勾芡,淋上麻油即可。此菜具有清热解毒,利湿化痰的功效,适用于肺热咳嗽,胃热嘈杂及脾胃湿热内蕴所致的赤白痢疾,小便短赤涩痛等病症。
(8)凉拌香椿:嫩香椿50克。洗净沸水焯透切碎,放盘内,加入精盐,淋上麻油,拌匀即成。此菜具有清利湿热,宽肠通便的功效,适用于尿黄,便结,咳嗽痰多,脘腹胀满,大便干结等病症。
(9)香椿煎饼:面粉克,腌香椿头50克,鸡蛋3枚,葱花适量。将香椿洗净焯水切碎,面粉调成糊状,加入鸡蛋、葱花、料酒,和香椿末搅匀,平底锅摊饼煎熟。本品具有健胃理气,滋阴润燥的功效,适用于体虚纳差,毛发不荣,四肢倦怠,大便不畅等病症。
(10)香椿粥:粳米克,水0毫升,烧开慢熬至粥将成时,再将香椿嫩叶芽克,洗净,切碎,和精盐一起放入,继续熬至菜熟粥成。分次空腹服用。适用于痔疮肿痛、痢疾、肠炎、宫颈炎。
(11)双丁拌香椿:香椿芽克洗净,放滚开水中加盖温浸5分钟,取出切碎。五香豆腐干克,切粒。皮蛋去壳,洗净切丁,同放于盘碗中,加入麻油、醋、精盐和味精,拌匀,腌渍入味。适用于高血压。
(1)《唐本草》言其:“味苦,有毒。”故采摘或购买后宜用热水焯后再用。
()慢性病者不宜食用。
(3)《随息居饮食谱》云:“多食壅气动风,有宿疾者勿食。”故不宜多食久食。
(4)专家提示,香椿是发物,不宜大量食用。
(5)香椿和臭椿在外表上很相似,要注意区分。臭椿是苦木科臭椿的嫩叶,叶子边缘有疏大的齿,搓揉后闻之有股臭味。香椿叶的边缘无齿,背面有圆的腺点,揉搓后有香气。
推荐阅读更多获益
念佛诵经福慧双增
1、《大悲咒》《十小咒》《心经》
、《佛说阿弥陀经》
3、《大佛顶首楞严神咒》
4.《阿弥陀佛》四字佛号念佛消灾,念佛有福
5、地藏菩萨本愿经(上)-妙印法师读诵
6、地藏菩萨本愿经(下)-妙印法师读诵
7、《梵网经菩萨戒本》(在家版)读诵8.八十八佛大忏悔文9、《药上菩萨咒》、《药王菩萨咒》妙印法师读诵
10、《回向偈》
11、六字佛号《南无阿弥陀佛》念佛康健念佛清净
1、南无观世音菩萨圣号-寻声救苦转祸为福
手机扫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