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治疮疡剂
定义
凡以清热解毒、消肿生肌、清热消痤,治
疗热毒疮疡或疮疡溃烂不敛、粉刺等为主要作用的中药制剂。
功效
本类中成药主要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化腐解毒、拔毒生肌、清热消痤等作用,适用于热毒所致的疮疡丹毒、红肿热痛,或溃烂流脓,脓腐将尽,以及湿热瘀血所致的粉刺、酒皶等。
分类
①解毒消肿剂
主要具有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等作用,主治热毒蕴结肌肤,或痰瘀互结所致的疮疡,或丹毒流注、瘰疬发背等
②生肌敛疮剂
主要具有祛腐生肌、拔毒止痛等作用,主治疮疡溃烂,脓腐将尽,或腐肉未脱,脓液稠厚,久不生肌等。
③清热消痤剂
主要具有活血、清热、燥湿的作用,主治湿热瘀阻所致的颜面、胸背的粉刺疙瘩,皮肤红赤发热等。
注意事项
本类中成药大多苦寒清泄,阴性疮疡脓水清稀、疮面凹陷者不宜应用;脾胃虚寒者慎用。
解毒消肿剂
连翘败毒丸(煎膏、片)
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大黄、栀子、黄芩、黄连、黄柏、苦参、白鲜皮、木通、防风、白芷、蝉蜕、荆芥穗、羌活、麻黄、薄荷、柴胡、天花粉、玄参、浙贝母、桔梗、赤芍、当归、甘草。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热毒蕴结肌肤所致的疮疡,症见局部红肿热痛、未溃破者。
方中金银花甘寒清泄,轻扬疏透,善清热解毒、疏散风热;连翘苦能泄散,微寒能清,质轻上浮,善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散结消肿、利尿;蒲公英苦寒清泄,甘淡渗利,善清热解毒、散结消痈、利尿;紫花地丁苦泄辛散寒清,善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四药相合,既清热凉血解毒、散结消痈,又兼疏透,还利尿导热邪从小便出,善治热毒疮疡,或兼表邪未尽。
黄芩、黄连、黄柏苦寒清泄而燥,既均能清热燥湿,又均能泻火解毒;栀子苦寒清利下降,善泄三焦之火、凉血消肿;苦参苦寒清燥,降利下行,善清热燥湿、利尿;白鲜皮苦燥泄,寒清解,善清热解毒、燥湿利尿;大黄苦寒沉降,清泄通利,既泄热通便,又凉血解毒、散瘀消肿;木通苦寒通利清降,能清热利尿、通利血脉。八药相合,既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又通利二便、导热从二便出,还散瘀消肿,以利疮肿消散。
天花粉微苦微寒清泄,甘酸益润,善清热消肿溃脓,为治疮痈常用之品;浙贝母苦寒清泄,善清热化痰、散结消痈;玄参苦泄甘润寒清,咸软入肾走血,善清热凉血、散结解毒、滋阴通便;赤芍苦能泄散,微寒能清,善凉血活血、消肿止痛。四药相合,能清热凉血、活血散结、消肿溃脓。
防风辛微温发散,甘缓不峻,善散风发表止痛;荆芥穗辛微温发散,善散风发表、止痒;白芷辛散温燥芳开,善散风发表、通窍止痛、消肿排脓;羌活辛散苦燥,温通升散,善祛风发表止痛;麻黄辛散温通,微苦略降,善发散表邪。五药相合,善散风透表。薄荷辛香疏散凉清,善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蝉蜕甘寒质轻,清宣透散,善疏散风热、利咽透疹、止痒;柴胡苦泄辛散,芳疏性升,微寒能清,善疏解退热。三药相合,疏散风热力强。此八药并与与银花、连翘相合,温凉相配,既善散风疏透,使邪热从表透发,又兼消散肿结、止痛止痒。当归甘能润补,辛温行散,既补血活血止痛、润肠,又防苦燥与寒凉太过;桔梗辛散苦泄,质轻上浮,性平少偏,专入肺经,既宣肺排脓,又引诸药直达肌肤;甘草甘补和缓,性平偏凉,既扶正、清热解毒,又调和诸药。
全方配伍,主清解,兼消散,共奏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故善治热毒蕴结肌肤所致的疮疡,症见局部红肿热痛、未溃破者。
口服。水丸:一次6g,一日2次。煎膏剂:一次15g,一日2次。片剂:一次4片,一日2次。
孕妇禁用。疮疡属阴证者慎
用。肝功能不良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用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食物,以及海鲜等发物。
丸剂:每粒重6g。煎膏剂:每袋装15g,每瓶装60g、g、g。片剂:每片重0.6g。
牛黄醒消丸
牛黄、麝香、乳香(制)、没药(制)、雄黄。
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热毒郁带、痰瘀互结所致的痈疽发背、瘰疬流注、乳痈乳岩、无名肿毒。
方中牛黄苦凉清泄,芳香
化,既善清解热毒以消肿,又善化痰以散结,治热毒疮痈、瘰疬每用,故为君药。
麝香辛散温通,芳香走窜,善活血散称消肿止痛,治瘰疬疮肿;制乳香辛香走窜,苦泄温通,善活血止痛、消肿生肌;制没药苦能泄散,芳香走窜,性平不偏,善破血散瘀、带肿止痛。三药相合,善活血散瘀、消肿止痛,治疮痈、瘰疬,故为臣药。
雄黄辛散苦燥,温毒峻烈,解毒作用甚强,可助君臣药之功,故为佐药。
全方配伍,清泄与散瘀并用,共奏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之功,故善治热毒郁滞、痰瘀互结所致的痈发背、瘰疬流注、乳痈乳岩、无名肿毒。
用黄酒或温开水送服。水丸一次3g,一日1~2次。患在上部,临睡前服;患在下部,空腹时服。
孕妇禁用。疮疡阴证者禁用。脾胃虚弱者、身体虚弱者慎用。不宜长期使用。若用药后出现皮肤过敏反应,应及时停用。用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食物,以及海鲜等发物。
每瓶装3g。
如意金黄散
黄柏、大黄、姜黄、白芷、天花粉、陈皮、厚朴,苍术、生天南星、甘草。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热毒瘀滞肌肤所致的疮疡肿痛、丹毒流注,症见肌肤红、肿、热、痛,亦可用于跌打损伤。
方中天花粉微苦微寒清泄,甘酸益润,善清热泻火、消肿溃脓,为治热毒疮痈要药;大黄苦寒沉降,清泄通利,既泄热通便,又凉血解毒散瘀消肿,且攻下通便,导热外出。二药相合,善泻火解毒,活血消肿,故为君药
白芷辛散温操芳开,善走肌肤而散风发表、消肿排脓而疗疮肿;姜黄辛散苦泄温通,善活血行气、消肿止痛;黄柏苦寒清泄而燥,善泻火解毒、燥湿。三药相合,能助君药化瘀止痛,解毒消肿,故为臣药。
苍术苦燥辛散,芳香温化,善燥湿,《玉秋药解》云其能“泄饮消痰,行瘀开郁,化癖除癥;厚朴苦温燥降,辛能行散,善行气操湿.古云其“主气血痹”“破宿血”;陈皮辛香行散,苦燥温化,善燥湿行气止痛,《日华子本草》云其“破癥瘕痃癖”,单用外敷治疮肿;生天南星,苦燥辛散,温化有毒,善燥湿化痰、散结消肿。《本草拾遗》云其“主金疮伤折瘀血”。四药相合,能温燥行气活血,以助君臣药散结消肿止痛之功,故为佐药。
甘草甘解和缓,平而偏凉,既清热解毒,又调和药性,故为使药。
全方配伍,主苦寒清泄,兼辛温行散,共奏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故善治热毒瘀滞肌肤所致的疮疡肿痛、丹毒流注,症见肌肤红、肿、热、痛,亦可用于跌打损伤。
外用。红肿、烦热、疼痛,用清茶调敷;漫肿无头,用醋或葱酒调敷;亦可用植物油或蜂蜜调敷。一日数次。
疮疡阴证者禁用。孕妇慎用。皮肤过敏者慎用。不可内服,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食物,以及海鲜等发物。
每袋(瓶)装3g、6g、9g、12g、30g。
生肌敛疮剂
生肌玉红膏
轻粉、紫草、白芷、当归、血竭、甘草、虫白蜡。
解毒,祛腐,生肌。
热毒壅盛所致的疮疡,症见疮面色鲜、脓腐将尽、或久不收口;亦用于乳痈。
方中轻粉辛寒燥烈,毒大力
强,外用解毒祛腐,善治疮痈溃烂,故为君药。
紫草苦寒清泄,甘咸滑利,善凉血、活血、解毒;白芷辛散温燥芳开,善散风止痛、消肿排脓;血竭甘咸走血,性平不偏,外用收敛兼行散,既止血生肌敛疮,又活血消肿;虫白蜡甘温补敛,外用止血定痛、生肌敛疮。四药相合,善解毒消肿、止血定痛、生肌敛疮,以助君药之力,故为臣药。
当归甘能润补,辛温行散,善补血活血、散瘀止痛,以助疮痈愈合;甘草甘补和缓,平而偏凉,既清热解毒,以助君臣药疗疮之力,又调和诸药。故此二药相合,共为佐使药。
全方配伍,清敛同用,共奏解毒、祛腐、生肌之功,故善治热毒壅盛所致的疮疡,症见疮面色鲜、脓腐将尽、或久不收口。乳痈见上述证候者亦可投用。
外用。疮面清洗后外涂本膏,一日1次。
孕妇慎用溃疡脓腐未清者慎用。不可久用。不可内服。若用药后出现皮肤过敏反应需及时停用。用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食物,以及海鲜等发物。
每盒装12g。
紫草膏
紫草、当归、地黄、白芷、防风、乳香、没药。
化腐生肌,解毒止痛。
热毒蕴结所致的溃疡,症见疮面疼痛、疮色鲜活、脓腐将尽。
方中紫草苦寒清泄,甘咸滑
利,善凉血、活血、解毒,以解毒祛腐,故为君药。
地黄苦寒清泄,质润甘滋,善凉血热、解热毒、滋阴;白芷辛散温操芳开,善消肿止痛排脓。二药相合,寒温与润燥并施,既助君药解毒、消肿、生肌、止痛,又滋养阴血以促进新肉生长,故为臣药。
防风辛微温发散,甘缓不峻,善祛风止痛;当归甘能润补,辛温行散,既祛瘀消肿以止痛,又补血以利化腐生肌;乳香辛香走窜,苦泄温通,善活血止痛、消肿生肌;没药苦能泄散,芳香走窜,性平不偏,善破血散瘀、消肿止痛。四药相合,能助君臣药生肌、止痛,故为佐药。
全方配伍,清解与行散并施,共奏化腐生肌、解毒止痛之功,故外用善治热毒蕴结所致的溃疡,症见疮面疼痛、疮色鲜活、脓腐将尽。
外用。摊于纱布上贴患处,每隔1~2日换药一次。
孕妇慎用。若用药后出现皮肤过敏反应需及时停用。不可内服。用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食物,以及海鲜等发物。
每支装10g。
拔毒生肌散
黄丹、红粉、轻粉、龙骨(煅)、炉甘石(煅)、石膏(煅)、冰片、虫白蜡。
拔毒生肌。
热毒内蕴所致的溃疡,症见疮面脓液稠厚、腐肉未脱、久不生肌。
方中黄丹辛散涩敛,微寒能清,质重镇坠,有毒而力强,外用拔毒止痒、生肌敛疮;红粉辛热燥烈,毒大力猛,外用善拔毒提脓、祛腐生肌。二药相合,寒热同用,外用善拔毒祛腐生肌,故为君药。
轻粉辛寒燥烈,毒大而力强,外用善攻毒收湿:煅炉甘石甘能解毒,平和涩敛,外用善生肌敛疮:煅龙骨甘平涩敛,外用善收湿敛疮。煅石膏涩敛凉清,外用善清热收湿敛疮。四有相合,外助君药拔毒、生肌,故共为臣药。
冰片辛散苦泄,芳香走窜,微寒清凉,外用清热止痛、消肿生肌;虫白蜡外用甘温补敛,善止血生肌。二药相合,外用助君臣药生肌多疮,故为佐药。
全方配伍,主拔毒生肌,兼清热祛腐,故外用善治热毒内蕴所致的溃疡,症见疮面脓液稠厚、腐肉未脱、久不生肌。
外用适量。撒布疮面,或以膏药护之。每日换药一次。
孕妇禁用。溃疡无脓者禁用。溃疡过大、过深者不可久用。皮肤过敏者慎用。不可久用。不可内服。用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食物,以及海鲜等发物。
每瓶装3g。
三、清热消痤剂
当归苦参丸
当归、苦参。
活血化瘀,燥湿清热。
湿热瘀阻所致的粉刺、酒皶,症见颜面、胸背粉刺疙瘩、皮肤红赤发热,或伴脓头、硬结,酒皶鼻、鼻赤。
方中当归甘能润补,辛温行散,既善活血补血,又能行气止痛;苦参苦寒清燥降利,善清热燥湿利水、祛风杀虫止痒。
全方相伍,温寒并用,泄散合方,既活血化瘀、燥湿清热,又祛风杀虫、止痒止痛,故善治湿热瘀阻所致的粉刺、酒鼓,症见颜面、胸背粉刺疙瘩、皮肤红赤发热,或伴脓头、硬结,酒皶鼻、鼻赤。
口服。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水丸:一次1瓶(6g),一日2次。
注意事项: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脾胃忌吸烟,忌饮酒,忌食辛辣、油腻及腥发
物,初总用手挤压惠处,特别是鼻辱周围
物。
大蜜丸每丸重9g.水丸每粒重10g
第二节治烧伤剂
定义
凡以清热解毒、化瘀生肌,治疗水、火、电灼烫伤为主要作用的中药制剂。
本类中成药为外用制剂,按其功效与适用范围,又可分为清热收敛剂等若干类。其中:
清热收敛剂主要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消肿止痛、收湿生肌等作用,主治水火烫伤或电灼伤,兼治疮疡肿痛、皮肤损伤、创面溃烂等。
临证须根据中成药的功效与主治,辨证合理选用。
本类中成药为外用制剂,不可内服。
清解收敛剂
京万红软膏
黄连、黄芩、黄柏、苦参、胡黄连、栀子、大黄、地榆、槐米、白蔹、紫草、地黄、赤芍、半边莲、金银花、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血竭、木鳖子、土鳖虫、乳香、没药、木瓜、白芷、苍术、罂粟壳、五倍子、乌梅、棕榈炭、血余、冰片。
活血解毒,消肿止痛,去腐生肌。
轻度水、火烫伤,疮疡肿痛,创面溃烂。
方中黄芩、黄连、黄柏苦寒清泄而燥,既均能清热燥湿,又均能泻火解毒;苦参苦寒清燥,降利下行,善清热燥湿、利尿;胡黄连苦寒清泄燥降,善清热燥湿、解热毒。五药相合,外用善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栀子苦寒清利下降,善泄三焦之火、凉血消肿;大黄苦寒沉降,清泄通利,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止血、活血祛瘀;金银花甘寒清泄,轻扬疏透,善清热解毒、疏透消肿;半边莲寒清甘淡渗利,善清解热毒、利水消肿。四药相合,外用既清热泻火、凉血而解毒,又化瘀消肿。
地榆苦泄降,酸收敛,微寒清解,善清热凉血、收敛止血、消肿解毒、敛疮止痛;槐米苦泄降,微寒清,质轻散,善凉血止血;白鼓苦泄辛散,微寒能清,善清热解毒、散结止痛、敛疮生肌;紫草苦寒清泄,甘咸滑利,善凉血、活血、解毒;地黄质润甘滋,苦寒清泄,善凉血热、解热毒、滋阴;赤芍苦能泄散,微寒能清,善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六药相合,外用既善清热凉血解毒、化瘀消肿,又善敛疮生肌。
桃仁苦泄降,甘能润,平不偏,善破血化瘀、润肠;红花辛散温通,善活血化瘀止痛;当归甘能润补,辛温行散,善补血活血止痛、润肠;川芎辛香行散温通,善活血行气止痛。四药相合,外用既活血消肿止痛,又养血促疮口愈合。
土鳖虫咸软入血,性寒泄散,有小毒,力较强,善破血逐瘀以止痛;木鳖子苦能泄散,微甘而凉,有毒力强,善通经络、消肿块、止伤港、善益筋血,活血通筋;苍术苦燥辛散,芳香温化,善燥湿,《玉秋药解》云其能“泄饮消痰,行瘀开郁,化癖除癥”;乳香辛香走窜,苦泄温通,善活血止痛、消肿生机;没药苦能泄散,芳香走窜,性平不偏。善破血散瘀、消肿止痛;血竭甘咸走血,性平不偏,外用或止血生肌敛疮,又化瘀消肿。七药相合,外用既活血散瘀、消肿止痛,又生肌敛疮。
罂粟壳酸涩收敛,性平有毒,善止痛;乌梅酸涩收敛,平而不偏,善收敛止血、消胬肉;五倍子酸涩收敛,寒能清泄,善收湿敛疮、止血:棕榈炭涩敛微苦,平而不偏,善收敛止血;血余苦泄涩敛,性平不偏,善收敛止血、化康生肌;白芷辛散温燥芳开,善通窍除湿、活血消肿排脓;冰片辛散苦泄,芳香走窜,微寒清凉,《本草正》云其“散气、散血、通窍”,外用善消肿生肌、清热止痛。七药相合,外用既收湿去腐生肌,又消肿止痛止血。
全方配伍,主清解,兼散涩,共奏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消肿止痛、去腐生肌之功,故善治水、火烫伤或电灼伤,疮疡肿痛、皮肤损伤、创面溃烂。
外用。用生理盐水清理创面,涂敷本品,或将本品涂于消毒纱布上,敷盖创面,用消毒纱布包扎,每日换药一次。
烧伤、烫伤感染者禁用。孕妇慎用。若用药后出现皮肤过敏反应,需及时停用。不可内服。不可久用。用药期间,忌食辛辣、海鲜食物。
每支10g;每盒50g。
第三节治瘰核乳癖剂
定义
凡以软坚散结或清热活血,治疗瘰疬或乳癖最为主要作用的中药制剂,称为治建核乳期剂
按其功效与适用范围,本类中成药又可分为散结消核剂等若干类。其中:
散结消核剂主要具有化痰软坚或温阳散结软坚清热活血之功,适用于痰湿或痰气凝滞所致的瘰疬;脾肾阳虚、痰瘀互结所致的阴疽、瘰疬未溃;痰热互结所致的乳癖、乳痈,症见结节大小不一、质地柔软,以及产后乳房结块、红肿疼痛等证。兼治瘿瘤、乳岩等。
临证须根据各成药的功效与主治,辨证合理使用。
注意事项
本类中成药均含有活血祛瘀药,故孕妇慎用。部分治瘰疬的中成药含有辛香或温通之品,故热毒炽盛者当忌用。治乳癖的中成药大多寒凉,故脾胃虚寒者当慎用。
散结消核剂
内消瘰疬丸
夏枯草、海藻、蛤壳(煅)、连翘、白蔹、大青盐、天花粉、玄明粉、浙贝母、枳壳、当归、地黄、熟大黄、玄参、桔梗、薄荷、甘草。
(功能】化痰,软坚,散结。
痰湿凝滞所致的病,症见皮下结块、不热不痛。
【方义简释]方中夏枯草苦泄辛散寒清,善清肝火、散郁结;海藻咸软寒清,善消痰软坚微结。二药相合,善化痰、软坚、散结,恰中病的,故为君药。
煅蛤壳苦泄寒清成软,善清热化痰、软坚散结:连翘苦能泄散,微寒能清,质轻上浮,善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散结消肿;白蔹苦泄辛散,微寒能清,善清热解毒,散结止痛,敛疮生肌:大青盐咸软寒清,善清热、软坚;天花粉微苦微寒清泄,甘酸益润,善清热消肿溃脓,为治疮肿常用之品;玄明粉苦泄成软寒清,善清热软坚止痛;浙贝母苦泄寒清,善清热化痰、散结消肿;枳壳苦降辛散微寒,善理气化痰:桔梗辛散苦泄,质轻上浮,性平少偏,能宣肺祛痰。九药相合,善化痰、软坚、散结,以增君药之力,故为臣药。
当归甘能润补,辛温行散,善补血活血止痛;熟大黄苦寒沉降,清泄通利,既泄热通便,又凉血解毒、散瘀消肿;玄参苦泄甘润寒清,咸软入肾走血,善清热凉血、散结解毒、滋阴通便;地黄质润甘滋,苦寒清泄,善清热凉血、滋阴通便;薄荷辛香疏散凉清,善疏解郁结。五药相合,既清热凉血、解毒散结,又滋养阴血使内火不生而灼津生痰,还散郁结而利消痰,以助君臣药之力,故为佐药。
甘草甘补和缓,平而偏凉,既善清热解毒,又调和诸药,故为使药。
全方配伍,咸软苦泄,共奏化痰、软坚、散结之功。故善治痰湿凝滞所致的凛病,症见皮下结块、不热不痛。
口服。一次9g,一日1~2次。
疮疡属阳证者禁用。孕妇慎用。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食物,以及海鲜等发物。
每瓶装9g。
小金丸(胶囊、片)
草乌(制)、地龙、木鳖子(去壳去油)、当归(酒制)、五灵脂(醋炒)、乳香(制)、没药(制)、枫香脂、香墨、人工麝香。
散结消肿,化瘀止痛。
痰气凝滞所致的瘰疬、瘿瘤、乳
岩、乳癖,症见肌肤或肌肤下肿块一处或数处、推之能动,或骨及骨关节肿大、皮色不变、肿硬作痛。
方中人工麝香性效同麝香,其辛散温通,芳香走窜,善活血祛瘀、消肿止痛;木鳖子苦温泄散,微甘有毒,善散结消肿。二药相合,善散结消肿、化瘀止痛,故为君药。
制草乌辛苦燥散,热而温化,大毒力猛,
善散寒湿、止痛,《本草述》云非“顽痰死血”不可轻投;枫香脂辛散苦泄,性平不偏,既活血解毒止痛,又祛痰;醋炒五灵脂苦泄温通,甘缓不峻,善活血通脉而止痛;地龙咸寒清泄,走窜通利,善清热通络祛痰。四药相合,寒温并用,善祛痰、活血、止痛,以增君药之力,故为臣药。
制乳香辛香走窜,苦泄温通,善活血止痛、消肿生肌;制没药苦能泄散,芳香走窜,性平不偏,善破血散瘀、消肿止痛;酒当归甘能润补,辛温行散,善补血活血、化瘀止痛;香墨辛散性平,善消肿解毒。四药相合,既活血消肿止痛以助君臣药之力,又兼养血以防辛苦泄散太过,故为佐药。
全方配伍,辛散苦泄,专以行散,共奏散结消肿、化瘀止痛之功,故善治痰气凝滞所致的瘰疬、瘿瘤、乳岩、乳癖,症见肌肤或肌肤下肿块一处或数处、推之能动,或骨及骨关节肿大、皮色不变、肿硬作痛。
口服。丸剂:一次1.2~3g.
打碎后服,一日2次;小儿酌减。胶囊剂:一次4~10粒,一日2次;小儿酌减。片剂:一次2~3片,一日2次,小儿酌减。
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疮疡阳证者禁用。脾胃虚弱者慎用。不宜长期使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食物,以及海鲜等发物。
丸剂:每丸重3g或6g,或每10丸重6g。胶囊:每粒装0.3g、0.35g。片剂:每片重0.36g。
阳和解凝膏
肉柱、生附子、生川乌、生乌、鲜牛蒡草(或干品)、荆芥、防风、白芷、鲜凤仙透骨草(或干品)、乳香、没药、五灵脂、大黄、当归、赤芍、川芎、续断、桂枝、地龙、僵蚕、人工麝香、苏合香、木香、香椽、陈皮、白蔹、白及。
温阳化湿,消肿散结。
脾肾阳虚、痰瘀互结所致的阴疽、瘰疬未溃、寒湿痹痛。
方中肉桂辛甘而热,纯阳温散,善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桂枝辛散温通,甘温助阳,善温通经脉、散寒通阳;生附子辛散大热,纯阳燥烈,有毒力强,善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生川乌、生草乌均辛苦燥散,热而温化,大毒力猛,均善散寒湿、止痛,《本草正义》云生川乌“善入经络,力能疏通痼阴冱寒,确是妙药”,《本草述》云生草乌非“顽痰死血”不可轻投。五药相合,功善温阳散寒、散瘀通脉、除湿止痛。
大黄苦寒沉降,清泄通利,善攻积活血、祛瘀消肿;当归甘能润补,辛温行散,善活血通脉、补血润肠;川芎辛香行散温通,善活血行气、散风止痛;乳香辛香走窜,苦泄温通,善活血止痛、消肿生肌;没药苦能泄散,芳香走窜,性平不偏,善破血散瘀、消肿止痛;五灵脂苦泄温通,甘缓不峻,善活血通脉而止痛;赤芍苦泄散,微寒清,善凉血活血、祛瘀止痛;续断苦泄辛散,甘补微温,善行血脉、补肝肾;人工麝香同麝香,其辛散温通,芳香走窜,善活血散瘀、消肿止痛,治病疮肿。九药相合,寒温并用,善活血通脉化瘀止痛
牛蒡草辛散苦泄凉清,能疏风清热、散结解毒;透骨草辛散苦泄温通,善祛风活血、消肿止痛;荆芥辛微温发散,善散风疗疮;防风辛微温发散,甘缓不峻,善疏风散风、胜湿:白芷辛散温燥芳开,善散风寒、燥湿、开窍消肿排脓而疗疮肿。五药相合,善散风除湿解毒地龙咸寒清泄,走窜通利,善通络:僵蚕幸发散,成软坚,平偏凉,善祛风止痛、化费微结。二药相合,既善通络止痛、敛疮生肌,又防辛燥太过。
全方配伍,主温阳,兼通散,共奏温阳化湿、消肿散结之功,故外用善治脾肾阳虚、痰瘀互结所致的阴、瘰疬未溃、寒湿痹痛。
外用。加温软化,贴于患处。
孕妇禁用。疮疡阳证者慎用。不可久用。不可内服。用药后出现皮肤过敏反应,需及时停用。用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食物,以及海鲜等发物。
每张净重1.5g、3g、6g或9g。
乳癖消胶囊(颗粒、片)蒲公英、鹿角、昆布、海藻、天花粉、夏枯草、三七、鸡血藤、牡丹皮、赤芍、玄参、连翘、漏芦、红花、木香。
软坚散结,活血消痈,清热解毒。
痰热互结所致的乳癖、乳痈,症见乳房结节、数目不等,大小形态不一、质地柔软,或产后乳房结块、红热疼痛;乳腺增生乳腺炎早期见上述证候者
方中蒲公英苦寒清泄,甘淡渗利,善清热解毒、消散痈肿,兼疏肝通乳,为治乳痈之要药;鹿角威入血,温通补,善活血散瘀消肿。二药合用,能清热散结、活血消肿,故为君药。
昆布、海藻均咸软寒清,善清热消痰、软坚散结;天花粉微苦微寒清泄,甘酸益润,善清热消肿;夏枯草辛散苦泄寒清,善散痰火之郁结;三七微苦泄散,甘补温通,既善活血化瘀止痛,又不伤正气;鸡血藤苦泄温通,微甘能补,活血与补血并能。六药相合,既清热消痰、软坚散结,又活血消肿止痛,有助君药散结、活血之功,故为臣药。
赤芍苦泄散,微寒清,善凉血活血、祛瘀止痛;牡丹皮苦泄辛散,微寒能清,既清血分之热,又散血滞而止痛;玄参苦泄甘润寒清,咸软入肾走血,善清热降火、凉血散结;连翘苦能泄散,微寒能清,质轻上浮,善清热解毒、散结消痈;漏芦苦泄散,寒能清,善解毒散结、通经下乳,为治乳痈、乳癖、乳胀之要药。五药相合,善活血散结、清热解毒、消痈,以助君臣药之功,故为佐药。
红花辛散温通,能活血以畅血行;木香辛散香燥,苦降温通,可升可降,能行气滞以利气行。二药相合,善活血行气,以助药势,故为使药。
全方配伍,咸软辛散苦泄,共奏软坚散结、活血消痈、清热解毒之功,故治痰热互结所致的乳癖、乳痈,症见乳房结节、数目不等、大小形态不一、质地柔软,或产后乳房结块、红热疼痛;以及乳腺增生、乳腺炎早期见上述证候者。
口服。胶囊剂:一次5~6粒,一日3次。颗粒剂:一次8g,一日3次。片剂:小片一次5-6片,大片一次3片,一日3次
孕妇忌用。若因服该药引起全身不适者,需及时停药。
胶囊剂:每粒装0.32go颗粒剂:每袋装8g。片剂:薄膜衣片每片重0.34g或0.67g;糖衣片每片片芯重0.34g。
第四节治痔肿剂
定义
凡以凉血止血、消肿止痛,治疗痔疮肿痛、出血为主要作用的中药制剂。
按其功效与适用范围,本类中成药又可分为清肠消痔剂等若干类。其中:
清肠消痔剂主要具有疏风凉血止血、泻热润燥或清热燥湿、活血消肿之功,内服或外用,分别适用于脏腑实热、大肠火盛所致的肠风下血、痔疮肛瘘,以及湿热瘀滞所致的各类痔疮、肛裂,可见大便出血,痔疮疼痛、有下坠感等证。
临证须根据各中成药的功效与主治,辨证合理选用。
本类中成药大多性寒,易伤阳损脾,故脾胃虚寒者慎用。
清肠消痔剂
地榆槐角丸
地榆炭、槐角(蜜制)、槐花
(炒)、黄芩、大黄、当归、地黄、赤芍、红花、防风、荆芥穗、枳壳(麸炒)。
疏风凉血,泻热润燥。
脏腑实热、大肠火盛所致的肠风便血、痔疮肛瘘、湿热便秘、肛门肿痛。
方中地榆炭酸涩敛,平偏凉,善收敛止血、泄热凉血,,作用偏于下焦;蜜槐角苦寒清泄,质重沉降,善清大肠之火而凉血止血,并兼润肠;炒槐花苦泄降,微寒清,质轻散,善清火凉血止血。三药相合,既善清脏腑与大肠之火而凉血止血,又润肠通便,善治便血、痔血,故为君药。
黄芩苦寒清泄而燥,善清肺与大肠之火而凉血、解毒、止血;大黄苦寒沉降,清泄通利,既泻热通便,又凉血解毒、散瘀消肿;地黄苦寒清泄,质润甘滋,既善清热凉血,又滋阴润肠燥而通便;赤芍苦能泄散,微寒能清,善凉血活血、消肿止痛;荆芥穗辛微温发散,善散风发表,治肠风下血。五药相合,既泻热润燥通便、凉血止血,以助君药之力,又疏风散瘀消肿,故为臣药。
当归甘能润辛温行散,既善活血补血,又能润燥通便,红花辛散温通,活血祛瘀。二药相合,既温散活血消肿,又可防清涩大过。防风甘能润补,辛温行散,善祛风,治肠风下血,以助荆芥穗之力。炒积壳苦泄降,辛行散,微寒不温,善行滞气、除胀消痞,以助诸药药力。故此四药为佐药。
全方配伍,苦寒清泄,涩敛辛散,共奏疏风凉血、泻热润燥之功,故善治脏腑实热、大肠火盛所致的肠风便血、痔疮肛瘘、湿热便秘肛门肿痛。
口服。大蜜丸一次1丸;水蜜丸一次5g,一日2次。
孕妇忌用。脾胃虚寒者慎用。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食物,以及海鲜等食物。
大蜜丸:每丸重9g。水蜜丸:每丸重10g。
马应龙麝香痔疮膏
人工麝香、人工牛黄、珍珠、炉甘石、硼砂、冰片、琥珀。
清热燥湿,活血消肿,祛腐生肌。
湿热瘀阻所致的各类痔疮、肛裂,症见大便出血,或疼痛、有下坠感;亦用于肛周湿疹。
方中人工麝香性效同麝香,其辛敬温通,芳香走窜,善活血散瘀、消肿止痛;人工牛黄性效同牛黄,其苦凉清泄,芳香开化,成善清解热毒以消肿,又善化痰以散结,治热毒疮痈二药相合,外用清热活血、消肿止痛功著,故为君药。
珍珠重镇兼涩,甘寒清解,善清热解毒敛疮;煅炉甘石甘能解毒,平和涩敛,善生肌敛疮、收湿止痒;硼砂甘能解毒,咸能软坚,凉可清热,善清热解毒、防腐消肿。三药相合,外用既清热解毒消肿以助君药之力,又收湿敛疮、祛腐生肌,故为臣药。
琥珀质重色红,甘淡渗利,性平偏凉,外用善活血散瘀消肿;冰片辛散苦泄,芳香走窜,微寒清凉,外用善清热止痛、消肿生肌。二药相合,外用既活血消肿,又祛腐生肌,以增君臣药之功,故为佐药。
全方配伍,清泄行散,共奏清热燥湿、活血消肿、祛腐生肌之功,故外用善治湿热瘀阻所致的各类痔疮、肛裂,症见大便出血,或疼痛、有下坠感;亦用于肛周湿疹。
外用。涂擦患处。
不可内服。孕妇禁用。用药后如出现皮肤过敏反应或月经不调者,需及时停用。用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食物及海鲜等发物。
每支装10g。
第五节治疹痒剂
定义
凡以清热祛风,治疗皮肤疹痒为主要作用的中药制剂。
按其功效与适用范围,本类中成药又可分为祛风止痒剂等若干类。其中:
祛风止痒剂
主要具有清热除湿、消风止痒,或凉血养血、祛风止痒之功,分别用治风湿热邪蕴阻肌肤所致的风疹瘙痒,皮肤丘疹、水疱或风团;以及血热或血虚风燥之白疕瘙痒,皮疹表面覆有银白色鳞屑,瘙痒较甚等。
临证须根据各中成药的功效与主治,辨证合理选用。
本类中成药大多辛散苦燥,有伤阴耗血或损伤脾胃之弊,故阴虚血少者或脾胃虚弱者慎用。
祛风止痒剂
消风止痒颗粒
荆芥、防风、石膏、蝉蜕、苍术(炒)、地骨皮、木通、亚麻子、当归、地黄、甘草。
清热除湿,消风止痒。
风湿热邪蕴阻肌肤所致的湿疮、风疹瘙痒、小儿瘾疹,症见皮肤丘疹、水疱、抓痕、血痂、或见梭形或纺锤形水肿性风团、中央出现小水疱、瘙痒剧烈;湿疹、皮肤瘙痒症、丘疹性荨麻疹见上述证侯者。
方中荆芥辛香微温发散,药性平和,功善祛风、止痒;防风辛微温发散,甘缓不峻,善祛风而止痒。石膏辛甘大寒,清泄兼透,善清热泻火兼透散。三药相合,善消热消风、除湿止痒,故为君药。
蝉蜕甘寒质轻,清宣透散,善疏散清透,祛风止痒;炒苍术苦燥辛散,芳香温仙,善燥湿健脾、祛风除湿;地骨皮甘寒清降而益润,善清肺泄热、凉血;木通苦寒通利清降,既能通利血脉,又能利小便而导湿热外出。四药新合,善清热除湿、消风止痒,以助君药,故方臣药。
亚麻子甘平质润,善养血祛风、润燥通使。《本经逢原》云其“专于解散风热湿毒,为大麻风必用之药”,故为皮肤瘙痒所常用;当归甘能润补,辛温行散,善补血以扶正,活血以祛风;地黄苦寒清泄,质润甘滋,善凉血热、解热毒、滋阴。三药相合,既能凉血清热,又散瘀和血,如此血行流畅则风痒自灭,以助君臣药消风止痒,故为佐药。
甘草甘补和缓,平而偏凉,既清解热毒,又调和诸药,故为使药。
全方配伍,主散风,兼清热,共奏清热除湿、消风止痒之功,故善治风湿热邪蕴阻肌肤所致的湿疮、风疹瘙痒、小儿瘾疹,症见皮肤丘疹、水疱、抓痕、血痂、或见梭形或纺锤形水肿性风团、中央出现小水疱、瘙痒剧烈;以及湿疹、皮肤瘙痒症、丘疹性荨麻疹见上述证侯者。
口服。1岁以内一日15g;1~4岁一日30g;5~9岁一日45g;10-14岁一日60g;15岁以上一日90g。分2~3次服用;或遵医嘱。
孕妇禁用。阴虚血亏者不宜服用。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辛辣、海鲜食物。若出现胃脘疼痛或腹泻时,应及时停用。
每袋装15g,或每块15g。
消银颗粒(片)
地黄、玄参、牡丹皮、金银花、大青叶、当归、赤芍、红花、苦参、白鲜皮、防风、牛蒡子、蝉蜕。
清热凉血,养血润肤,祛风止痒。
血热风燥型白和血虚风燥型白疕,症见皮疹为点滴状、基底鲜红色、表面覆有银白色鳞屑,或皮疹表面覆有较厚的银白色鳞屑、较干燥、基底淡红色、瘙痒较甚。
方中地黄苦寒清泄,质润甘滋,善凉血热、解热毒、滋阴;玄参苦泄甘润寒清,咸软入肾走血,善清热凉血、滋阴解毒、散结;牡丹皮苦泄辛散,微寒能清,善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三药相合,既凉血清热,又滋养阴血、活血,故为君药。
金银花甘寒清泄,轻香疏透,善散肌表之风热,又清解热毒;大青叶苦泄寒清质轻,入血分而善清热凉血;赤芍苦能泄散,微寒能清,既除血分郁热,又善活血散瘀;当归甘能润补,辛温行散,既活血祛风,又补血润肤;红花辛散温通,善活血散瘀。五药相合,既助君药凉血、养血,又兼疏散风热,故为臣药。
苦参苦寒纯阴,清燥降利,药力较强,善清热燥湿、利尿杀虫;白鲜皮苦燥泄,寒清解,既清热燥湿,又祛风杀虫止痒;防风辛微温发散,甘缓不峻,善祛风胜湿、止痒;牛蒡子辛散苦泄,寒清滑利,善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又滑利二便;蝉蜕甘寒质轻,清宣透散,善疏风清热、透疹止痒。五药相合,既清热疏风止痒,以助君臣药之力;又除湿杀虫、滑利二便,故为佐药。
全方配伍,清凉苦燥,辛散润补,共奏清
热凉血、养血润肤、祛风止痒之功,故善治血热风燥型白疕和血虚风燥型白疕,症见皮疹为点滴状、基底鲜红色、表面覆有银白色鳞屑,或皮疹表面覆有较厚的银白色鳞屑、较干燥、基底淡红色、瘙痒较甚。
口服。颗粒剂:一次3.5g,开水冲化,一日3次,一个月为一个疗程。片剂:一次5~7片,一日3次,一个月为一个疗程。
孕妇禁用。脾胃虚寒者慎用。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食物,以及海鲜等发物。儿童用量宜减,或遵医嘱。
颗粒剂:每袋装3.5g。片剂:薄膜衣片,每片重0.32g;糖衣片,每片片芯重0.3g。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