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BAFF/APRIL为靶点药物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研究进展
来源
中国新药杂志年第30卷第6期作者
刘丹,王晓霞,王洪,何佳莉,吴佩涵,刘桂海山西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医院摘要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以致病性自身抗体和免疫复合物形成并介导器官、组织损伤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来不少国内外学者发现B淋巴细胞在SLE的发病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文主要对以BAFF/APRIL为靶点的药物治疗SLE的临床试验进展进行综述。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B淋巴细胞活化因子/增殖诱导配体;临床试验_正文_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与多种自身抗体相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好发于20~40岁的育龄期女性。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常累及肾脏、脑等重要脏器,导致严重器官功能障碍。SLE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遗传、免疫、激素均发挥一定的作用。近几年不少国内外学者发现B淋巴细胞在SLE的发病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且针对以B淋巴细胞活化因子(B-cell-activatingfactoroftheTNFfamily,BAFF)和增殖诱导配体(aproliferation-inducingligand,APRIL)为靶向的治疗药物已在SLE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进展。1
B细胞活化因子在SLE发病中的作用
BAFF也称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mphocyteStimulator,BLyS),是一种包含个氨基酸的二型跨膜蛋白,属于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成员,表达于单核细胞、树突状细胞及T细胞等表面,可从细胞表面分离,进入血中形成可溶性分子[1]。APRIL也属于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成员,主要以可溶形式存在。BAFF与APRIL都能调节B细胞池的大小和功能,促进B细胞存活、增殖、抗原呈递以及B细胞不同发育阶段免疫球蛋白(Ig)类别转换和重组,在B细胞发育中起着关键作用,也是自身免疫性疾病中B细胞增生和抗体产生的强力驱动子[2]。钙调和亲环素配基相互作用因子(transmembraneactivatorandcyclophilinligandinteractor,TACI)、B细胞成熟抗原(B-cellmaturationantigen,BCMA)和BAFF受体(BAFFreceptor,BAFF-R)是表达在B淋巴细胞上的Ⅰ型跨膜蛋白受体,都可与BAFF结合,TACI和BCMA可与APRIL结合[3]。当BAFF和ARRIL与上述受体结合后,能抑制凋亡、促进增生及促进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在动物实验中,BAFF的过度表达可使小鼠出现类似人类SLE的自身免疫表现,如自身抗体的产生、蛋白尿、免疫球蛋白在肾脏的沉积等[4]。当给予SLE模型小鼠抗BAFF的治疗时,可减轻小鼠的症状,进一步延长小鼠的寿命[5]。人体研究亦表明,SLE患者血清中BAFF和APRIL水平高于健康人[6],且BAFF和APRIL升高程度可能与SLE疾病活动度相关[7]。内容由凡默谷小编查阅文献选取,排版与编辑为原创。如转载,请尊重劳动成果,注明来源于凡默谷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