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菊科植物蒿属植物茵陈蒿地上部分入药。幼苗个矮,嫩枝紫红色,叶子羽状,表面覆盖白色柔毛,看上去绵软,而称“绵茵陈”,能当蔬菜吃。长大后,茎木质化,叶细如针,白毛消失,花开密集,大小如米,改称“茵陈蒿”。同属植物滨蒿也入药。功能清热利湿退黄,是治疗黄疸的要药。
茵陈,源自菊科植物蒿属植物茵陈蒿(Capillarywormwood;Artemisiacapillaris)。蒿属(Artemisia)是菊科中一个大属,约有-种,除了茵陈蒿以外,如草药的还有青蒿、艾蒿。
春天茵陈刚长出来的时候,个子很矮,趴在地上一团,嫩枝紫红色,叶子像小的羽毛一样,整个茵陈表面都有一层细细的白色柔毛,看上去毛茸茸的、软绵绵的感觉,这时候采收的茵陈叫做“绵茵陈”。
茵陈长大以后,就变了个人似得。茎逐渐长长,出现木质化,而叶子也出现了变形,羽毛型的小叶片逐渐变细,表面的白毛也逐渐消失,也就是我们野外常见的蒿子草的模样。这就是老百姓说的“三月茵陈四月蒿”。
茵陈再长,个头就更大了,有的高有一米。茎仍偏红紫色,而叶子细的像一根根针一样。看这个局部特写图。这时候的茵陈就是彻头彻尾的蒿子了,接前言老百姓称“五月六月当柴烧”
茵陈的花开的很密集,花非常小,像米粒似的,呈卵圆形,有淡淡的紫色。结出果实也是长圆形,黄棕色。秋季开花之后采割的茵陈叫做“茵陈蒿”。
在这幅图里,您能看到茵陈从绵茵陈到茵陈蒿过程中叶子的变迁
现在药典中除了茵陈蒿外,还有另外一种植物叫做滨蒿(Redstemwormwood;Artemisiascoparia),又叫猪毛蒿,长相和茵陈蒿差不多,也同样入药,都叫茵陈。
十分混乱的茵陈
茵陈与茵陈蒿
茵陈这味药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但未描述具体为何物。张仲景《伤寒论》中茵陈蒿汤则在茵陈之后多了一个蒿字。随后的本草著作《名医别录》将茵陈称之为茵陈蒿,而后世历代本草也常常以茵陈蒿名之。
按古代茵陈的采集时间为“五月及立秋采”,五月与七月,这个时候的茵陈早已变成蒿子了,所以名之为茵陈蒿。而我们现在用的茵陈大多是三月采集茵陈幼苗,用的是绵茵陈,这种用药习惯始于清朝,延续至今。
茵陈为何叫茵陈
茵陈这味药的得名,古人是这样解释的,因为茵陈为多年生本草,生长周期很长,花期在9、10月,而果期在10至12月,入冬不死,来年春天在原有的枯枝上再发新苗,因旧生新,所以称为茵陈。
上文是宋代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引用的唐朝陈藏器的话,也就说出了茵陈为什么得名。但古代未对茵陈植物进行详细描述。该书还引用了南北朝陶弘景的话:“今处处有,似蓬蒿而叶紧细,茎,冬不死,春又生。”
十分混乱的茵陈
古代本草只是说出了茵陈的特点,冬天不死,春天又生,在枯枝上长出新苗,似蓬蒿。这样的植物太多了。蒿子类的很多植物都有这个特点,现在植物学将这种植物归为蒿属(Artemisia)植物,蒿属是菊科中一个大属,品种约有-种之多。
也正是由于蒿草长得非常像,各地品种有别,才出现了十分混乱的茵陈。历史上曾出现过很多种类:山茵陈、家茵陈,南茵陈、北茵陈等,还有过唇形科白花茵陈。这其中的家茵陈因为可以当作蔬菜来吃,为了区别山茵陈而得名,但需要吃茵陈的幼苗,也就是绵茵陈。
估计是茵陈幼苗当菜较为流行才重视起绵茵陈吧。绵茵陈用多了之后,茵陈蒿得到了解放,但由于茵陈蒿与青蒿长得非常像,民间常常把两药相混,将青蒿的幼苗叫做茵陈,将茵陈的蒿草叫做青蒿。民国名医张锡纯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把茵陈当成了青蒿幼苗组成了镇肝熄风汤。
现在药典已经做了规范,只有茵陈蒿及滨蒿入药叫做茵陈。
茵陈的药用价值
清热利湿退黄
从张仲景的茵陈蒿汤开始,茵陈的主要作用就是退黄,是治疗黄疸病必不可少的要药。以茵陈蒿汤为基础,后世演生出了茵陈五苓散、茵陈四苓散、茵陈术附汤、茵陈四逆汤……,总没有离开黄疸二字。
茵陈治疗黄疸也可以单用一味,大剂量熬水服用。现在也将它用于治疗无黄疸性肝炎,也有一定效果,不必过于拘于退黄功效。茵陈还可以外洗,治疗湿疹瘙痒等皮肤疾病。
茵陈的应用方法
可以吃的茵陈幼苗
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吃茵陈需要赶在变成蒿之前,一般在春天采摘。摘回来的茵陈苗,先用开水焯一下,为了除掉叶子中的苦味,随后就可以做成各种美食了。常见的吃法有凉拌、热炒,还有人做成茵陈馅的包子或饺子。
有一个来自山西叫琴婉约的朋友通过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