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对于它,你真的了解吗?本文我们一起来学习与房颤相关的那些事儿。“图文并茂”教您读懂房颤(上)
7、房颤的治疗方法
1)病因治疗
少数情况下,房颤的病因比较明确,例如,目前已知甲亢、急性酒精中度、药物及应激等可以导致房颤。对于此种情况,首先应进行房颤的病因治疗。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在有效祛除或者控制房颤的诱因或者并存疾病后,虽然有些患者房颤可能会自行消失;但大多数情况下,房颤仍会继续发作。
2)药物治疗
①预防血栓栓塞:主要对老年、合并瓣膜病、人工瓣膜置换术后、糖尿病等患者使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预防血栓栓塞,尤其是脑栓塞的发生。
②控制心室率:对于高龄老人、不能耐受射频消融术以及曾经行房颤复律失败的慢性房颤患者可以考虑应用洋地黄类、β受体阻断剂和钙离子拮抗剂(如合心爽)等药物控制房颤时的心室率,通常静息时房颤心室率控制在80-90次/分之间,轻度活动时心室率在次/分左右比较理想。
③转复房颤并维持窦性心律:这类药物主要有胺碘酮、决奈达龙、索他洛尔、普罗帕酮及莫雷西嗪等,转复窦性心律的药物多需要长期服用以维持窦性心律,但这类药物多副作用明显甚或有的对心功能不全患者可增加死亡率,且维持窦性心律的成功率不足50%,多表现为使用初期有效,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药物效用降低或失效。其中临床常用的可达龙可引起甲状腺功能异常(甲状腺功能减退或甲状腺功能亢进)、长期较大剂量服用可致肺纤维化肝功能损害、角膜色素沉积,光过敏等其它副作用。
④预防新发房颤或房颤复发的上游治疗:主要指对房颤患者常见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及高胆固醇血症等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断剂以及他汀类药物,从而有助于有这类基础性疾病患者预防新发房颤或房颤复发。
3)导管消融
①房颤射频消融机理:目前认为房颤的发生和维持机制是局灶起源(★)常位于肺静脉区域,其存在颤动样传导,以及折返激动,即多子波同时折返(图6A、B)。
图6房颤的发生机制
基于上述理论,导管射频消融是通过外周静脉将心导管送入心房,在左心房与肺静脉相连接的部位发放高频电波,射频能量产生热量使与发放射频电流导管头端相接触的组织温度升高,蛋白变性坏死。沿肺静脉开口部消融一周,形成环形的疤痕(图7),从而隔断肺静脉与左心房的折返或将导致房颤的异常激动限制在肺静脉内,使之不能传入心房,从而达到根治房颤的目的。对于持续性房颤患者,除进行环绕肺静脉的消融外,还需要在心房的其他部位进行连续的线性消融。此即所谓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
例如1例64男性,有阵发房颤7年,间断服用心律平和可达龙,仍反复发作房颤。如图8所示。入院后在导管室经CARTO三维标测系统对肺静脉及左房行消融术(图9),术后恢复为窦性心律(图10)。
图8入院时心电图示房颤
图9从左至右依次为CARTO三维标测系统建立的正前位、左前斜位、右前斜位心房及肺静脉三维立体图像,红色点为消融点,对肺静脉形成电隔离。
图10患者射频消融术后恢复窦性心律
②房颤导管消融的成功率及风险:单次消融后3个月约70%的阵发性房颤和60%的持续性房颤可恢复正常窦性心律,经第二次或第三次消融后阵发性房颤消融的成功率可达90%。持续性房颤亦可达80%。此种成功指的是在无需服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情况下,患者能够维持稳定的窦性心律。另有部分患者,术后虽仍有房颤发作,但频度显著减少,或通过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维持不发作状态。
导管消融的风险:因已成为一种临床常规的房颤治疗方法,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颤总体上是很安全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通常<1%。但同其他一些有创性操作一样,该治疗也存在一定风险。术前医生会将与手术相关的风险给您进行细致说明。术中医生会尽自己最大的责任心,并通过一些防范措施将手术风险降到最低。
③适合房颤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
◆发作频繁的阵发性房颤或症状明显的持续性房颤患者;
◆药物治疗无效或不愿服用药物的房颤患者;
◆不能耐受抗心律失常药物,或用药后出现严重副作用者;
◆并存严重心脏疾患如心衰的患者,有时需要先治疗并存疾病,以便患者能够耐受射频消融手术;
◆已经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或风湿性心脏病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亦可接受该治疗;
◆年龄80岁者需视患者的一般状况决定。
4)房颤患者的其他注意事项
房颤患者于应戒烟、限制饮酒、低盐低脂饮食,控制体重,一些病人可能需要避免含有咖啡因的物质诸如茶、咖啡、可乐等。适度锻炼积极治疗与本病有关的一些疾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服用一些非处方用药谨慎应用,某些治疗感冒药物中可能含有刺激物,这些物质可能导致不规则心律,服用前应当询问医生或阅读说明书,看是否适合自己。
对服用华法林、可达龙等药物或射频消融术后的患者应定期门诊随访,定期复查凝血功能(如INR),心电图,动态心电图(Holter)和超声心动图等。
来源:医院心内科吴永全医生吴永全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