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泻火、培土治水治疗特应性皮炎
特应性皮炎,又称异位性皮炎,特应性湿疹,遗传性过敏性湿疹,相当于中医学的“四弯风”“奶癣”等范畴,?外科正宗?载:“奶癣,儿在胎中。母食五辛,父餐炙爆,遗热与儿,生后头面遍身发为奶癣。”?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载:“此证生在两腿弯,每月一发,形如风癣,属风邪袭入腠理而成,其痒无度,搔破流津水,形如湿癣。”此病顽固,治疗困难,对患者及家长的身心造成很大的影响,李教授在长期的临证过程中,认为本病的病机关键在于“心火亢盛,脾胃虚弱”,小儿脏腑娇嫩,常心气有余,而脾气未充,罹患本病之患儿,诚如?外科正宗?所云,由于先天禀赋不耐,脾失健运,运化无权,湿从内生,心气有余,气有余便是火,湿从火化,湿热熏蒸。蕴于肌肤,而见红斑、水疱、渗液等,久病必虚,加之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乏源,不能荣养肌肤,而见皮肤干燥,粗糙,增厚,瘙痒剧烈,因此治疗上采用清心泻火、培土治水的治疗原则,以导赤散合四君子汤加减为主方,随症加减,方中生地黄、太子参为君,清热凉血、健脾养阴;竹叶为臣,清心
降火;猪苓、白术为佐,健脾化湿,利水不伤阴;生甘草为使,和胃清热。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心健脾之功,急性期偏重清心,缓解期偏重健
脾,但实际情况是,通常患者急性期和缓解期皮损并存,因此李教授认为此方可贯穿治疗始终,具体应用情况,分析如下。
分期辨证
对于急性发作期,症见斑色鲜红,甚至水疱、渗液、瘙痒、心烦、咽痛、便秘、小便黄赤、夜寐欠安、舌尖红者,加用连翘、黄连清心除烦;苦参清热利湿;珍珠母、灵磁石等镇静安神。对于缓解期,症见皮肤干燥、皮损肥厚、遍布抓痕血痂、瘙痒剧烈、纳差、便溏、夜寐欠安、舌淡胖苔薄者,加用熟地、当归、川芎、玉竹、黄精、潼白蒺藜等养血润燥;白芍、乌梅酸甘化阴;山药、茯苓健脾止泻;合欢皮等宁心安神。
部位辨证
?疡科心得集?云:“疡科之证,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湿性下趋故也。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以气、火俱发于中也。其间即有互变,十证之中不过一二。”受此启发,李教授常根据发病不同部位,选用不同的药物来提高疗效。如发于头面部者,常加用防风、浮萍之类祛风药物;若发于躯干部位,常加用柴胡、郁金等疏肝理气之品;若发于下肢,常加黄柏、萆薢、防己等利湿之品。
取象类比
取象类比是中医学的主要思想方法之一,广泛地指导中医临床。在用药方面常有“诸子皆降,诸花皆升”之说。李教授在治疗特应性皮炎的过程中,也经常通过类比的方法来选用药物。李教授认为植物的花都位于上部,对应于人体等头面部;根位于下部,对应于人体等下肢部位;树枝犹如人之上肢,根据这个特点,对于皮损发于肘窝及腘窝等部位。故李教授一般会酌加桑枝、桂枝等药物取其以枝达肢的作用,皮损色红者用桑枝,色暗者用桂枝,急性期若发于头面部,多选用金银花、凌霄花、槐花等清轻之品,发于下肢则加用板蓝根、川牛膝等根类药物以引药下行,使药直达病所,药到病除。
以上内容由“杏林墨香”订阅号独家发布。本文参考了《当代中医皮肤科临床家丛书:李斌》(李福伦,李欣,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购买途径全国新华书店
医药专业书店
天猫,京东,当当,亚马逊等各大网站
长按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