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皮真菌(dermatophytes)为嗜角质性真菌,可侵入毛、皮肤及指甲。皮真菌常根据其偏好的宿主或栖息地而分类,影响家畜的两类最为常见的皮真菌为小孢子菌属(Microsporum)和毛癣菌属(Trichophyton)。这些真菌可根据天然栖息地再分为三组,即嗜地域性(geophilic)、嗜动物血性(zoophilic)及嗜人性(anthropophilic)。嗜地域性皮真菌栖息在土壤中,在猫最常见的为石膏样小孢子菌(Microsporumgypseum)。嗜动物血性皮肤真菌适应于动物,极罕见于土壤,在猫最常见的为犬小孢子菌(Microsporumcanis),也是在猫最常分离到的皮真菌。嗜人性真菌(即微小孢子菌,Microsporumaudouinii)适应于人,未见于土壤,这些真菌通常不感染猫。
皮真菌通过直接接触、染菌杂物或污染的环境而传播,这种传播可以各种方式发生,如动物与动物、人与动物、环境与动物的接触等。皮真菌感染的来源依真菌的种类而不同。须毛癣菌(Trichophytonmentagrophytes)与暴露感染的啮齿类动物或直接接触环境有关。石膏样小孢子菌(M.gypseum)为一种土壤传播性真菌,因此感染与暴露污染的土壤有关。犬小孢子菌(M.canis)适合于以猫为宿主的皮真菌。猫感染皮真菌时,通常有一定程度的皮肤损伤,如刷毛、整饰、浸渍及皮肤并发症或外寄生虫等。
皮真菌可侵及生长的毛发(即毛发生长周期的生长期)并引起损伤。毛脱落引起脱毛症,真菌迁移到周围毛发,由此导致环状脱毛性损伤,因此常常称为“癣”(ringworm)。
诊断主要诊断临床症状:临床症状差别很大,而且也反映了宿主对真菌的免疫反应。在宿主适应性皮真菌感染时,如许多猫在感染犬小孢子菌时,几乎不发生炎性反应(如下图)。
图1脱毛及轻度的结痂是主要的临床症状
如果很少发生宿主反应,病变可能很轻或没有,这些宿主可作为无症状带菌者。另一方面,宿主不能适应的皮真菌可激发明显的炎性反应,有时可将这种炎性反应误认为是肿瘤。皮真菌可产生毒素及变应原,由此损害皮肤及激发炎性反应。可继发于表皮及毛囊的炎症而发生红疹及毛囊丘疹或脓疱(如下图)。真菌菌丝可侵入毛干,引起毛发断裂及脱毛。随着炎性反应将真菌从感染的毛囊消除,感染向外周扩散侵及未受感染的毛发,出现环状脱毛的典型病变,毛发断裂、短而粗硬、呈鳞片状及结痂,发生毛囊中心丘疹(folliculocentricpapules)及脓疱。因此,如果猫患皮肤病时应将皮真菌病列入鉴别诊断。
图2出现红疹及毛囊炎症
伍氏灯检查(Wood’slampexamination):伍氏灯(Wood’slamp,也称黑光灯)为一种紫外光通过镍或钴过滤的灯光。犬小孢子菌(M.canis)是在兽医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唯一能在侵入毛干时产生可发出荧光的色氨酸代谢产物的真菌。检查时,可先将灯加热3min,然后用其照射可疑的损伤部位至少3min,这是因为有些真菌对荧光的反应缓慢。可沿着毛干见到荧光呈苹果绿色。鳞片及痂片的荧光不具诊断意义。伍氏灯荧光检查呈阳性说明发生了皮肤真菌感染,必须要通过皮肤真菌培养来验证。
真菌培养:这是唯一可靠及鉴定皮真菌感染原因的方法。皮真菌试验培养基(dermatophytetestmedia)(DTM)及沙氏(Sabouraud’s)葡萄糖琼脂是最常用的培养基。皮真菌首先利用DTM培养基中的蛋白,产生碱性代谢产物,随着菌落的生长而颜色变红(如下图)。腐生菌先利用葡萄糖,然后利用蛋白,在菌落生长数天后才变红。DTM培养基颜色的变化表明有皮真菌存在,但对存在有大孢子的培养板直接进行显微镜检查是唯一能证实诊断的方法。
图3出现白色的絮状生长
辅助诊断
直接检查毛发及鳞屑:可检查是否有皮真菌分节孢子侵入毛干。可从活跃的损伤部位采集毛干及鳞片,置于矿物油中直接进行显微镜检查。可采用10%~20%清澈的KOH溶液帮助破坏毛发及角蛋白,使得菌丝和分节孢子更容易看到。这种方法虽然很好,但具有很高的学习曲线,而且结果与操作人员关系很大。没有经验的操作人员直接检查难以对结果进行解释。皮真菌感染的毛发通常断裂,表现肿大、磨损及不规则。菌丝直径通常不规则,被隔膜分开,长度不等。节孢子(arthroconidia)常呈圆形细胞附着于毛干而呈串珠状(如下图)。皮真菌不在组织中形成大孢子;所观察到的所有大孢子均代表腐生菌,没有临床意义。阳性检查结果具有诊断价值,之后应进行DTM培养。
图4直接显微镜检查是否存在皮肤真菌分节孢子侵入到毛干
治疗主要疗法全身抗真菌药物治疗:常常需要采用全身抗真菌药物治疗以从持续感染个体或疾病扩散个体消除感染。灰黄霉素(griseofulvin)及伊曲康唑为最常用的全身抗真菌药物。灰黄霉素(小型,microsize)的剂量为30~60mg/kgq12hPO,与脂肪含量高的饲料一同给药。由于该药物具有致畸作用,在感染FIV的猫可引起严重的白血病,因此在用药之前应检查怀孕及猫免疫缺陷病毒(FIV)状态。灰黄霉素也可具有肝脏及骨髓毒性,因此治疗期间最好有规律地进行全血细胞计数及化学分析。伊曲康唑的剂量为10mg/kgq24hPO,其也可具有肝脏毒性,也具有致畸作用。一直到间隔3周连续两次DTM培养为阴性之前应持续治疗。
防止真菌孢子扩散防止真菌孢子进一步扩散时可采用剪毛(长毛猫)及局部处理,如石灰(limesulfur)浸渍或恩康唑(enilconazole)治疗以减少毛发分节孢子的传染状态,防止扩散及再度感染。有些病猫在局部处理后由于损伤皮肤及感染扩散而在临床上病状恶化。培养为阴性的舍饲猫应与感染猫隔离。污染物,如衣服或整饰材料等也可扩散感染孢子。
环境净化(environmentaldecontamination)可通过将所有暴露区域吸尘处理而从环境中消除感染性孢子。漂白剂及水溶液(1∶10~1∶30稀释)可用于清洁及消毒所有可漂白处理的表面,也应经常清洗用于覆盖寝具的被单或毛巾。
治疗注意事项对大多数猫的皮肤真菌病而言,遗漏上述三个步骤的任一步骤均可导致治疗失败。氯芬奴隆(lufenuron)疗法及真菌疫苗并非治疗猫皮真菌病的有效方法。
预后治疗得当的话本病预后良好。但临床康复在多猫舍饲及养殖的猫舍极为困难,因此预后依情况而不同。
相关文章推荐腹水
临床技术-胃管饲喂
猫病-非典型性细菌感染
胆囊囊肿
临床技术-神经系统的检查
痤疮
阿司匹林中毒
对乙酰氨基酚中毒
猫放线菌病
肛囊疾病
基底细胞瘤
贫血
曲霉菌病
犬咬
特应性皮炎
无形体病
腺癌与癌
心律不齐
厌食
肢端肥大症
主动脉瓣狭窄
临床技术-小针活组织检查
临床技术-眼睛检查
临床技术-中央静脉导管埋置
癌扩散
白内障的诊疗技术
杯状病毒感染诊疗技术
便秘及顽固性便秘诊疗技术
博德特氏菌感染诊疗技术
耵聍腺疾病诊疗技术
短头综合征诊疗技术(上)
短头综合征诊疗技术(下)
膈疝诊疗技术
钴胺素缺乏诊疗技术
呼吸困难诊疗技术
扩张型心肌病诊疗技术
慢性支气管疾病
猫咬伤诊疗技术
难产诊疗技术
球虫病诊疗技术
猫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
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知乎此,则医之能事毕矣。
——清?赵廉《医门补要自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