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至24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北京心脏学会协办,医院承办的“心房颤动综合管理专项能力培训项目”第9期学术活动在北京隆重举行。
11月24日,活动第二天,培训内容进一步丰富,继导管消融安全倍增专题之后,房颤的综合管理和抗凝治疗专题也展开热烈的学术讨论交流,主题演讲专家分享经验、答疑解惑,参会医生积极专注、热情互动。
一、房颤疾病综合管理专题
张鹤萍:房颤分型和症状评分
首都医科医院张鹤萍教授就房颤分型和症状评分和与会医生分享了最新的进展和指南推荐。年ESC指南在房颤五大分类(新发房颤、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长期持续性房颤、永久性房颤)之外新增临床分类,即继发于结构性心脏病的房颤、局灶性房颤、多基因房颤、外科术后房颤、二尖瓣狭窄和人工心脏瓣膜相关房颤、运动员房颤和单基因房颤。同时该指南推荐在临床实践和研究中应用修订后的EHRA评分量化房颤相关症状。总之,ESC指南强调房颤患者要进行综合管理。
张鹤萍教授
单兆亮:房颤射频消融的适应证以及消融进展
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在80~89岁、70~79岁、60~69岁人群中的患病率分别达8.8%、4.8%和1.8%,在普通人群的患病率为0.4%~1%。医院单兆亮教授称,房颤治疗要选择符合消融适应证的患者,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消融策略,消融点要有适当的压力、稳定性、一定的时间和适当的能量输出(AI值),同时消融线要透壁、连续、持久,兼顾有效性和安全性。
单兆亮教授
周菁:房颤的心室率控制
心率控制是缓解房颤症状的一线治疗。RACEII试验给出心率控制的目标是,宽松心率控制不劣于严格心率控制(P0.),宽松心率控制更易实现(97.7%vs.67.0%,P0.)。医院周菁教授认为,房颤的心室率控制应首选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无效且无法进行导管消融的患者需考虑行房室结消融+起搏器治疗。新药物、个体化用药选择及新的非药物治疗手段是房颤心室率控制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周菁教授
李田昌:非瓣膜性房颤合并ACS患者PCI术后抗栓治疗现状
医院李田昌教授从研究背景与研究方法、患者一般资料、不同抗栓方案对预后的影响、三种危险评分对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S)的影响、质子泵抑制剂(PPI)的使用情况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等多个方面,对北京市11医院~年住院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发现,PPI的使用可减少出血高危组房颤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且置入支架患者的消化道出血事件,PPI使用不增加氯吡格雷治疗患者缺血性卒中及MACCEs风险,即PPI的使用不影响氯吡格雷的抗栓作用。
李田昌教授
梁卓:心腔内超声在房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中的应用
对于心腔内超声在房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中的应用,首都医科医院梁卓教授称,与Pentaray标测导管相比,心腔内超声在房颤消融术中发挥的作用不同,侧重点不同,虽然无法进行精确电压标测、电位标测和激动标测,整体建壳也没有Pentaray精准,但是可以动态监测,局部解剖实时精细观察,指导房间隔穿刺等,使得房颤、房扑等消融术更加安全。基于国情,心腔内超声不是常规选择,对大多数病例是锦上添花的辅助工具,但对疑难病例是必不可少的利器,需要了解和掌握;对指导左心耳封堵等一站式房颤治疗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仍需要进一步探索。最后,梁卓教授呼吁广大心内科医生补上超声这一课。
梁卓教授
刘元伟:房颤导管消融围术期的抗凝治疗策略
医院刘元伟教授从房颤消融围术期的血栓风险和抗凝策略新进展两个方面进行分享。刘元伟教授称,优化导管消融围术期的抗凝治疗有助于卒中和出血风险最小化。年公布的最新ABRIDGE-J研究显示,达比加群较华法林显著降低亚洲患者的大出血风险且疗效相当,消融前服用华法林的患者可换为达比加群。在年HRS/EHRA/ECAS/APHRS/SOLAECE房颤消融专家共识声明中,达比加群的证据级别高于利伐沙班。最后,刘元伟教授提到,期待比较达比加群与利伐沙班用于导管消融围术期疗效和安全性的真实世界研究。
刘元伟教授
郭红阳:房颤合并长间歇的处理策略
房颤合并长间歇是心内科医生经常面临的问题之一,也是临床上比较棘手的问题,医院郭红阳教授根据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结合临床经验,为与会医生处理房颤合并长间歇提供了新思路。郭红阳教授提到,虽然房颤合并长间歇的治疗方案目前尚不一致,医院、术者的理解和治疗方法不一致,但是置入永久性起搏器不是唯一的治疗方法,对某些患者,房颤导管消融可快速消除房性心律失常,根除长间歇。
郭红阳教授
白融:心衰合并房颤的治疗进展
首都医科医院白融教授从心衰和房颤的关系、相互影响、作用机制、最新研究进展以及治疗策略等多方面,对心衰合并房颤的治疗进展进行了汇总分析。白融教授称,临床研究和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对心衰合并房颤患者采用导管消融优于药物治疗,房颤导管消融的获益在合并心衰患者中更明显,导管消融可改善心衰合并房颤患者的生活质量。
图1.心衰合并房颤的处理策略。
白融教授
二、房颤抗凝治疗专题
郭豫涛:房颤的早期预警及筛查
高频心房事件能从抗凝治疗中获益吗?无症状阵发性房颤患者需要抗凝治疗吗?55岁高血压患者,房颤消融2个月后需要长期抗凝吗?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能从抗凝治疗中获益吗?无房颤脑卒中后是抗凝还是抗血小板治疗?医院郭豫涛教授在房颤的早期预警及筛查的讲解中,分别就上述问题和与会医生同道进行了探讨,认为房颤筛查驱动抗凝治疗将优化综合管理。
郭豫涛教授
时向民:从机制到临床,探索房颤卒中预防的抗凝优选
在探索房颤卒中预防抗凝优选的主题讲座中,医院时向民教授总结称,单靶点的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是抗凝药物的研发趋势。相比华法林,NOAC具有更低的颅内出血风险,被指南推荐为房颤卒中预防的首选抗凝药物。NOAC采用每天两次用药方式,24小时血药浓度波动小,相比每天一次给药方式具有更优的安全性和疗效,且不影响治疗依从性。此外,NOAC抗凝效果可逆转的特点能给患者提供双重保护,达比加群同时具有单靶点、每天两次给药、抗凝效果可逆的NOAC特点,是亚洲房颤患者抗凝的优选药物。
时向民教授
任艺虹:年ESC抗凝治疗领域新进展
医院任艺虹教授在年ESC抗凝治疗领域新进展的主题讲座中,对年ESC房颤患者PCI术后抗栓治疗的研究进展、指南推荐和口服抗凝药患者紧急情况管理流程等问题进行总结。任艺虹教授称,房颤患者均应该考虑具有治疗和随访结构化组织的综合管理方案,目的是改善治疗依从性,进而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IIa,B)。
图2.年ESC/EHRA联合共识声明ACS和/或PCI合并房颤患者的管理流程。
任艺虹教授
盛莉:胸有成竹使用抗凝药的房颤患者紧急情况处理
医院盛莉教授在使用抗凝药的房颤患者紧急情况处理的主题讲座中称,使用口服抗凝药的房颤患者可能面临多种紧急情况,包括外伤、出血、手术甚至缺血性卒中需要溶栓等。随着特异性逆转剂的问世,口服抗凝药进入新的时代,一旦发生出血,特异性的逆转剂可帮助患者在最短时间内逆转抗凝作用。具备特异性拮抗剂/逆转剂为NOAC的应用提供更多保障,成为选择NOAC的一个重要因素。
盛莉教授
心在线专业平台专家打造编辑张莉娟┆美编柴明霞┆制版张莉娟张莉娟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