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朋友点击标题下蓝色字体针推医学论坛 [通治方]
蒲辅周:百损丸。此方为老中医口授方,我得此方已六十余年,治跌打损伤,不论内伤脏腑,外伤筋骨,以及劳伤经络。
破故纸(羊油炒微黄)85克骨碎补(甜酒炒勿令焦)30克肉苁蓉(酒洗)30克黑穞豆30克当归(酒洗)30克鸡血藤膏(甜酒化开)15克三七(另研)15克血琥珀(另研)9克麒麟竭(另研)15克沉香(另研)15克
前8味共为细末,连同后5味和匀入鸡血藤膏,再入炼蜜,每丸重9克。早晚空服l丸,开水送下。
--《蒲辅周医疗经验》
钱峻:接骨仙方,治骨断粉碎者。
五加皮克;雄鸡1只,重克,黑者更妙,去毛,连骨、皮、血与加皮捣烂,敷患处用布包好。准贴一周时揭去,切不可太过时,内自完好,神效无比。再用五加皮克,酒煎服,尽量饮,醉睡为妙。
--《经验丹方汇编》
钱峻:治闪腰、打伤、闪肭,并手足损伤不出血,但有青紫内伤者。
先以葱白捣烂炒热,将痛处擦遍,随用生大黄研末,姜汁调敷,尽量饮以好酒,即三月半年不愈者神效。
--《经验丹方汇编》
[辨证方]
1、寒证
万潜斋:治妇人脚闪肿痛方。
当归尾6克制乳没6克白芥子3克生半夏4.5克肉桂子3克生川乌4.5克
共为极细末。烧酒调敷,干湿得中,用布裹之。但不可服,以有生半夏故也。
此方得诸程友,据云授自一张老师,精于跌打,极为秘密,临危时始肯泄出,并嘱须到二药店分检,余试用之,价廉效速,敷上一夕,即痛止肿消,轻则一料,重则两料,必愈。即男子闪脚,及折抑手腕,用之亦效。此方药味不多,而活血散寂,行气化痰,无法不备,真仙方也。
--《寿世新编》
陈实功:花蕊石散,治跌扑伤损及金疮、刀、箭、兵刃所伤,断筋损骨,疼痛不止,新肉不生者并效。
乳香没药羌活紫苏细辛草乌蛇含石(便煅三次)厚朴白芷降香当归苏木檀香龙骨南星轻粉各6克麝香0.9克花蕊石(童便煅七次)15克
上共研极细,罐收听用。葱汤洗净,用此掺之,软棉纸盖扎,一日一换神效。
--《外科正宗》卷四
2、虚证
胡黎生:壮筋续骨丹,治损伤后期。
当归克川芎50克白芍50克杜仲50克川断75克五加皮75克申姜克熟地克补骨脂克黄花克党参克熊骨50克刘寄奴克木瓜克土虫克自然铜50克
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9克。成人每服1丸,日两次。
--《吉林省名老中医经验选编》
3、实证
石春荣:武林治伤秘方三虫粉亦称三虫化瘀散,乃维玉公早年得益于武林师友。临证专治胸胁内伤,血瘀实证,或陈伤后患,滞痼难消者。
土虫水蛭臭虫三味等分
上三味各炮炙后等分研细混合备用乃成,单用或配他药应用。每服1~2克,每日3~4次,以山药粥或蜂蜜水送服。
--《吉林省名老中医经验选编》
赵学敏:将军复战丹,治跌打损伤。
山芝麻克(童便浸4次,烧酒浸3次,略炒)乳香(炙去油)没药(炙去油)各90克血竭(煨)60克
共为极细末,火酒送下1.2克,随食白煮猪肉压之;如持斋者,食白腐干。服药后,切记避风。
--《本草纲目拾遗》卷三
龚自璋:治跌打内伤并闪挫、风气一切疼痛,立效。
当归6克通草3克桃仁6克穿山甲6克茜草4.5克川桂枝4.5克杜仲6克自然铜(醋煅)9克淮牛膝4.5克制大黄7.5克青皮3克骨碎补(去毛,净)6克乳香6克没药6克白芷4.5克红花4.5克苏子3克绛香3克甘草3克血竭3克三七4.5克地鳖虫6克石南枝头9克
共煎汤,加童便1酒钟,老酒1酒钟,温服。极重2服可愈。今改为末子药,如遇病不重者,只需每服吃末子15克,外加童便1杯,老酒1杯送下。轻者3服,重者仍照方煎服。
--《家用良方》卷五
万潜斋:七厘散,专治金疮跌打损伤,骨断筋折,血流不止,先以七厘烧酒冲服,复以药用烧酒调敷伤处,伤口大则干掺之,定痛止血,立时见效。
上朱砂3.6克(水飞净)净麝香0.36克冰片0.36克乳香4.5克红花4.5克明没药4.5克血竭30克儿茶7.2克
为极细末,密贮。每服0.21克,不可多服。
--《寿世新编》
青浦君:治骨节折断。
土鳖虫10个(酒炙)蚯蚓10条(焙干)自然铜6克(醋煅)骨碎补9克乳香1.5克
共为末。苏木9克,酒煎服。
--《寿世编》卷下
翁工清:余观察治疗12例软组织挫伤患者,病人均外用铁打散1~4次后获得痊愈。
桃仁4克红花15克乳香15克没药15克栀子15克赤芍15克白芷15克生大黄15克
共为细末,过筛装瓶备用。用时视损伤范围大小,取药末适量加酒精或米三花酒,调至成糊状外敷患处,2~3日换药1次,眼睛处及有皮肤破损者忌用。
宁XX,男,32岁。患者劳动时不慎,撞伤会阴部,10多天局部疼痛肿胀,转侧困难,行动需用双手拄用拐杖,方可移动肢体。余用铁打散外敷,换药3次获痊愈。
--《千家妙方》下册
青浦君:治跌打损伤,止痛消肿。
生半夏15克,生大黄6克,共为末,灰面、姜汁、烧酒调饼贴。
--《寿世编》卷下
点击左下方发现更多精彩!
本站发布的任何疾病配方、药方、秘方等以及与疾病养生保健有关的信息均转载于网络,该部分信息仅仅是疾病自诊的一个参考,如需实际使用,切记咨询医生后才可付诸行动。
中医学习必上网站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