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手足癣的症状
股癣怎么治疗
桃花癣的症状
脚癣怎么治疗
体癣怎么治疗
圆癣怎么治疗

银屑病名老中医治疗经验

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银屑病又名“牛皮癣”,是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因有大小不等的红斑,覆盖银白色鳞屑,刮之可见点状出血等特征,中医学又称之为“白疕”、“松皮癣”。该病病因不明,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增多,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21世纪人类十大顽症之一。

该病初起多因风寒或风热之邪侵袭肌肤,以致营卫不和,气血不畅,阻于肌表而发病;或因湿热蕴积,外不能宣泄,内不可利导,阻于肌表而发病;病久不愈,风寒、风热、湿热之邪耗伤气血,则血虚风燥,肌肤失养;营血不足,气血循行受阻,以致瘀阻肌肤;肝肾不足,冲任失调,更使营血亏损,血虚生风。

现代医学将银屑病分为寻常型银屑病、脓疱型银屑病、红皮病型银屑病及关节病型银屑病。目前中医医家对于银屑病的分型辨治见解不一,众说纷纭,有以血论治的、有以风论治的、有以热论治的及以毒论治的。现就几位名老中医治疗的经验分述如下:

1、赵炳南教授治疗经验

赵炳南老先生提出“内有血热,外受风邪或夹杂燥热之邪;内外合邪,热壅血络”学说,认为血热是机体和体质的内在因素,是发病的主要根据。血热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七情内伤或饮食失节,致气机不畅,郁久生热化火;外受风邪或风邪夹杂燥热之邪客于皮肤,内外合邪而发病。

临床中赵炳南教授对于寻常型银屑病主要分为血热和血燥两型论治。热壅血络,风热燥盛,皮疹潮红不断出现者为血热型;病程日久,阴血内耗,血枯燥而难荣于外,皮疹呈硬币或大片状者为血燥型。

血热型:皮疹发生及发展比较迅速,泛发潮红,新皮疹不断出现,鳞屑较多,瘙痒明显,常伴口干,心烦易怒,便秘溲赤等全身症状。舌质红绛,舌苔薄白或微黄,脉弦滑或数。

相当于西医银屑病进行期。辨证:血热内蕴。治则:清热凉血活血。方药:经验方(白庀1号)加减:生槐花30g,生地黄30g,紫草根15g,赤芍15g,鸡血藤30g,丹参15g,白茅根30g。加减:风盛痒甚者,加白鲜皮、刺蒺藜、防风;夹湿者,加苡仁、茵陈、防己、泽泻;大便燥结者,加大黄、栀子;因咽炎、扁桃体炎诱发者,加大青叶、板蓝根、连翘、玄参。

血燥型:病程较长,皮疹呈硬币状或大片融合,有明显浸润,很少有新皮疹出现,鳞屑多干燥,全身症状不明显,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缓或沉细。相当于银屑病静止期。辨证:血燥生风。治则:养血润肤、活血祛风。方药:经验方(白庀2号)加减:鸡血藤30g,土茯苓30g,当归15g,生地黄15g,山药15g,威灵仙15g,蜂房15g。加减:风盛痒甚者,加白鲜皮、刺蒺藜、地肤子;血虚脉细者,加熟地黄、白芍;阴虚血热者,加知母、麦冬、槐花;脾虚湿盛、舌淡有齿痕者,加白术、茯苓、扁豆。

外用药:血热型,用清凉膏、香蜡膏、普连膏等。血燥型,用10%~20%京红粉软膏、2.5%~25%黑豆馏油软膏、5%~10%黑红软膏。慢性肥厚型,用30%黑豆馏油软膏、5%~10%豆青膏。此外,赵老还主张用楮桃叶或侧柏叶适量煮水泡浴,泡浴后再外用药膏,更能发挥其外用药功效。

2、秦万章教授治疗经验

秦万章教授认为许多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常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出现血瘀的共同脉症。银屑病皮疹血瘀指征为皮损色黯、紫红或出现瘀点、瘀斑、肥厚、鳞屑、色素沉着等,治疗时宜结合辨证论治,采用凉血、活血、养血等法。指出:“活血化瘀法的运用,本身就是辨证论治的产物,凡属瘀血的病证,则采用活血化瘀法,但病证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活血化瘀亦针对这些情况而有区别,且对某种病证的治疗即使需活血化瘀,也并非一成不变,因为病有初中末之分。”

根据“血虚生风,风盛则痒”“血燥风犯,白屑为患”“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等观点,将银屑病之“血证”分为血热、血燥、血虚、血瘀、血寒、血毒6型,并提出相应的治法和用药。

血热型:多见于进行期或红皮病型银屑病。临证常见新皮疹不断出现,旧皮疹不断扩大,鳞屑厚积,炎症明显,周围有炎性红晕,痒感较著,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舌红、苔黄,脉数。治宜清热凉血,常用牡丹皮、生栀子、金银花、生地黄、大青叶、赤芍、红藤、板蓝根等药物。

血燥型:常见于缓解期银屑病。其病期多较久,常反复发作,皮损呈钱币状或地图状,皮肤干燥;舌苔薄,脉弦细。根据中医学“阴虚血燥”之说,治宜养阴润燥,常用白芍、何首乌、黄精、鸡血藤、生地黄、玄参、天冬、麦冬、知母、玉竹、小胡麻等药物。

血虚型:多见于老年患者或关节病型银屑病、静止期寻常型银屑病,或病久不愈者。患者多表现为面色无华或萎黄,唇色淡白,爪甲苍白,常有爪甲病变或凹陷点或增厚;皮肤干燥脱屑,基底白屑迭起,痒较甚,伴有头晕目眩、心悸失眠、手足麻木、腰酸乏力、关节酸痛;舌苔白,脉细弱。治宜养血润肤,常用药物有熟地黄、黄芪、丹参、制何首乌、鸡血藤、乌梢蛇、当归、炙甘草等。

血瘀型:患者常见肌肤甲错,关节不利;皮损处鳞屑刮除后可见点状出血;舌质偏紫或有瘀斑;微循环检查可见皮肤毛细血管扭曲或出血;血液流变学测定常有全血黏度升高;血管通透性明显增加;皮肤病理检查显示真皮乳头毛细血管扩张、僵直等血瘀指征。常用活血中药有三棱、莪术、六月雪、狼毒、丹参、乳香、没药、桃仁、红花等。

血寒型:症见皮损色淡红,鳞屑色白较厚,皮肤干燥;常冬季加重或复发,夏季减轻;病期多较久;伴有形寒肢冷等阳虚血寒之全身症状,关节酸楚疼痛,奇痒不堪;舌苔薄白,脉紧。治宜温血散寒,常用桂枝、麻黄、当归、赤芍、制川乌、鸡血藤、附子、细辛、通草、黄藤等药物。

血毒型:常见于红皮病型银屑病、泛发型银屑病或脓疱型银屑病。患者常见全身皮肤发红或呈暗红色,甚者可有肿胀;鳞屑不多,皮肤灼热;常伴有发热、关节痛、全身不舒、便秘、溲赤、口干;舌苔薄黄,脉滑数。治宜清解血毒,常用黄连、生栀子、牡丹皮、生地黄、犀角、羚羊角、黄藤、青黛、生甘草、紫草、紫花地丁、土大黄等药物。

3、朱仁康教授治疗经验

朱仁康教授认为“血分有热”是银屑病的主要病因。素体蕴热,或七情内伤,或过食辛辣,或外感风热,使血热内蕴,郁久化毒,外壅肌肤而发病。初发者常因热盛生风,风盛化燥,为血热风盛;久者阴血已伤,毒热未尽,肌肤失养,为血虚风燥;银屑病多郁热,易形成湿热,为风热兼湿或湿热化毒;或肾阳不足易夹寒,为风湿痹阻等。临床分为五型论治。

血热风盛证:多见于银屑病进行期。初起多发于外感之后,皮损发展较快,呈鲜红色,新皮损不断出现,伴心烦口渴,大便干。舌质红紫,苔黄,脉弦滑。辨证:血热内盛,外受风邪。治则:清热凉血,祛风解毒。方药:土茯苓汤。土茯苓30g,生地黄30g,重楼15g,生槐花30g,紫草15g,山豆根9g,白鲜皮15g,大青叶15g,忍冬藤15g,甘草6g。

血虚风燥证:多见于银屑病静止期。病久不退,皮肤干燥,皮损小如钱币,或大如地图,色淡红,鳞屑干燥不易剥离,新皮疹出现不多,瘙痒明显,舌淡,苔白或少苔,脉弦细。辨证:风燥日久,伤阴耗血。治则:养血活血,滋阴润燥。方药:克银一方。生熟地黄各15g,当归12g,桃仁9g,红花9g,丹参12g,玄参9g,天冬9g,麦冬9g,麻仁9g,甘草6g。

风湿痹滞证:多见于关节型银屑病。周身泛发皮疹,皮损赤红或黯红,鳞屑较厚,并见肢体关节疼痛,轻者指(趾)小关节红肿疼痛,活动欠利,重者肘膝、脊柱可变形,舌质淡红,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数或滑数,脉弦滑。辨证:风湿相搏,痹阻经络。治则:通络活血,祛风除湿。方药: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9g,当归12g,赤芍12g,知母9g,桑寄生9g,防风9g,桑枝15g,怀牛膝9g,鸡血藤30g,忍冬藤15g,络石藤9g,甘草6g。

湿热化毒证:多见于脓疱型银屑病或掌跖脓疱型银屑病。全身起红斑,并见较多细小脓疱,此起彼伏,反复发作,轻则仅见于掌足跖等处,重则散见全身各处,痒痛相兼,证见身热、口渴面赤、唇燥,心烦易怒,小溲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绛、苔黄腻,脉滑数。辨证:湿热内蕴,郁久化毒。治则:理湿清热,搜风解毒。方药:五味消毒饮。土茯苓30g,乌梢蛇9g,生槐花9g,白鲜皮9g,秦艽9g,漏芦9g,黄连9g,苦参9g,苍术9g,白术9g,防风、大黄各6g。

燔营灼血证:多见于红皮病型银屑病。发病急骤,周身皮肤焮红赤肿,如汤泼火燎,触之灼热,压之褪色,离手复原,鳞屑层层脱落,或伴掌跖皮肤厚硬,爪甲污浊变形。壮热面赤,口干舌燥,烦躁谵语,便秘溲赤。舌质红绛,苔黄或黄腻,脉洪数。辨证:毒热入营,气血两燔。治则:清营凉血,解毒消斑。方药:皮炎汤。生地30g,丹皮15g,赤芍30g,知母15g,石膏30g,金银花15g,连翘15g,竹叶10g,白茅根30g。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qshaonq.com/szxdzz/6143.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