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手足癣的症状
股癣怎么治疗
桃花癣的症状
脚癣怎么治疗
体癣怎么治疗
圆癣怎么治疗

历代医家论蜈蚣

北京白癜风治疗费用是多少 http://pf.39.net/bdfyy/qsnbdf/160930/4975793.html

----徐北音整理

《医学衷中参西录》

蜈蚣解

蜈蚣∶味微辛,性微温。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性有微毒,而转善解毒,凡一切疮疡诸毒皆能消之。其性尤善搜风,内治肝风萌动、癫痫眩晕、抽掣螈、小儿脐风;外治经络中风、口眼歪斜、手足麻木。为其性能制蛇,故又治蛇症及蛇咬中毒。外敷治疮甲(俗名鸡眼为末敷之以生南星末醋调、敷四周),用时宜带头足,去之则力减,且其性原无大毒,故不妨全用也。

奉天陈××之幼子,年五岁,周身壮热,四肢拘挛,有抽掣之状,渴嗜饮水,大便干燥,知系外感之热,引动其肝经风火上冲脑部,致脑气筋妄行,失其主宰之常也。投以白虎汤,方中生石膏用一两,又加薄荷叶一钱,钩藤钩二钱,全蜈蚣二条,煎汤一盅,分两次温饮下,一剂而抽掣止、拘挛舒,遂去蜈蚣,又服一剂热亦退净。

奉天那姓幼子,生月余,周身壮热抽掣,两日之间不食乳、不啼哭,奄奄一息,待时而已。来院求治。知与前证仿佛,为其系婴孩,拟用前方将白虎汤减半,为其抽掣甚剧,薄荷叶、钩藤钩、蜈蚣其数仍旧,又加全蝎三个,煎药一盅,不分次数徐徐温灌之,历十二小时,药灌已而抽掣愈,食乳知啼哭矣。翌日,又为疏散风清热镇肝之药,一剂全愈。隔两日其同族又有三岁幼童,其病状与陈姓子相似,即治以陈姓子所服药,一剂而愈。

奉天吴姓男孩,生逾百日,周身壮热,时作抽掣,然不甚剧,投以白虎汤,生石膏用六钱,又加薄荷叶一钱,蜈蚣一条,煎汤分三次灌下,尽剂而愈。此四证皆在暮春上旬,相隔数日之间,亦一时外感之气化有以使之然也。

一人年三十余,陡然口眼歪斜,受病之边目不能瞬,用全蜈蚣二条为末,以防风五钱煎汤送服,三剂全愈。

有病噎膈者,服药无效,偶思饮酒,饮尽一壶而病愈。后视壶中有大蜈蚣一条,恍悟其病愈之由,不在酒实在酒中有蜈蚣也。盖噎膈之证,多因血瘀上脘,为有形之阻隔(西人名胃癌,谓其处凸起如山石之有岩也),蜈蚣善于开瘀,是以能愈。观于此,则治噎膈者,蜈蚣当为急需之品矣。为其事甚奇,故附记于此。

逐风汤

治中风抽掣及破伤后受风抽掣者。

生箭(六钱)当归(四钱)羌活(二钱)独活(二钱)全蝎(二钱)全蜈蚣(大者两条)

蜈蚣最善搜风,贯串经络、脏腑无所不至,调安神经又具特长。而其性甚和平,从未有服之觉瞑眩者。

曾治一媪,年六旬。其腿为狗咬破受风,周身抽掣。延一老医调治,服药十余日,抽掣愈甚。所用之药,每剂中皆有全蝎数钱,佐以祛风、活血、助气之药,仿佛此汤而独未用蜈蚣。遂为拟此汤,服一剂而抽掣即止。又服一剂,永不反复。

又治一人,年三十余,陡然口眼歪斜,其受病之边,目不能瞬。俾用蜈蚣二条为末、防风五钱,煎汤送服,三次全愈。审斯,则蜈蚣逐风之力,原迥异于他药也。且其功效,不但治风也,愚于疮痈初起甚剧者,恒加蜈蚣于托药之中,莫不随手奏效。虽《神农本草经》谓有坠胎之弊,而中风抽掣,服他药不效者,原不妨用。

《内经》所谓“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况此汤中,又有黄、当归以保摄气血,则用分毫何损哉。

定风丹

治初生小儿绵风,其状逐日抽掣,绵绵不已,亦不甚剧。

生明乳香(三钱)生明没药(三钱)朱砂(一钱)全蜈蚣(大者一条)全蝎(一钱),共为细末,每小儿哺乳时,用药分许,置其口中,乳汁送下,一日约服药五次。

此方以治小儿绵风或惊风,大抵皆效。而能因证制宜,再煮汤剂以送服此丹,则尤效。

一小儿,生后数日即抽绵风。一日数次,两月不愈。为拟此方,服药数日而愈。所余之药,又治愈小儿三人。

附录∶

宗弟张××喜用此丹以治小儿惊风。又恒随证之凉热虚实,作汤剂以送服此丹。其所用之汤药方,颇有可采。爰录其治验之原案二则于下。

(原案一)己巳端阳前,友人黄××幼子,生六月,头身胎毒终未愈。禀质甚弱,忽肝风内动,抽掣绵绵不休。囟门微凸,按之甚软,微有赤色。指纹色紫为爪形。目睛昏而无神,或歪。脉浮小无根。此因虚气化不固,致肝阳上冲脑部扰及神经也。黄××云∶此证西医已诿为不治,不知尚有救否?答曰∶此证尚可为,听吾用药,当为竭力治愈。遂先用定风丹三分,水调灌下。继用生龙骨、生牡蛎、生石决明以潜其阳;钩藤钩、薄荷叶、羚羊角(锉细末三分)以熄其风;生箭、生山药、山萸肉、西洋参以补其虚;清半夏、胆南星、粉甘草以开痰降逆和中。共煎汤多半杯,调入定风丹三分,频频灌之。二剂肝风止,又增损其方,四剂全愈。

按∶黄治小儿百病,明载《神农本草经》。惟此方用之,微有升阳之嫌。然《神农本草经》又谓其主大风,肝风因虚内动者,用之即能熄风可知。且与诸镇肝敛肝之药并用,若其分量止用二三钱,原有益而无损也。

(原案二)天津聂姓幼子,生七月,夜间忽患肝风,抽动喘息,不知啼。时当仲夏,天气亢旱燥热。察其风关、气关纹红有爪形,脉数身热,知系肝风内动。急嘱其乳母,将小儿置床上,不致怀抱两热相并。又嘱其开窗,以通空气。先用急救回生丹吹入鼻中,以镇凉其脑系。遂灌以定风丹三分。又用薄荷叶、黄菊花、钩藤钩、栀子、羚羊角以散风清热,生龙骨、生牡蛎、生石决明以潜阳镇逆,天竹黄、牛蒡子、川贝母以利痰定喘。将药煎好,仍调入定风丹三分,嘱其作数次灌下,勿扰其睡。嗣来信,一剂风熄而病愈矣。

按∶此二证,虽皆系肝风内动抽掣,而病因虚实迥异。张××皆治以定风丹,而其煎汤送服之药,因证各殊。如此善用成方,可为妙手灵心矣。

又∶献县刘姓之婴孩,抽绵风不已,夜半询方。知病危急,适存有按小儿风证方所制定风丹,与以少许,服之立止,永未再犯。后屡用此方皆效。

鲍云韶《验方新编》预防小儿脐风散。方用枯矾、蓬砂各二钱半、朱砂二分、冰片、麝香各五厘,共为末。凡小儿降生后,洗过,即用此末擦脐上。每小儿换襁布时,仍擦此末。脐带落后,亦仍擦之。擦完一料,永无脐风之证。

按∶此方最妙,愚用之多次皆效。真育婴之灵丹也。

蜈蚣

别名百足虫、千足虫、金头蜈蚣、百脚

来源本品为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的干燥体。春、夏二季捕捉,用竹片插入头尾,绷直,干燥。性状本品呈扁平长条形,长9~15cm,宽0.5~1cm。由头部和躯干部组成,全体共22个环节。头部暗红色或红褐色,略有光泽,有头板覆盖,头板近圆形,前端稍突出,两侧贴有颚肢一对,前端两侧有触角一对。躯干部第一背板与头板同色,其余20个背板为棕绿色或墨绿色,具光泽,自第四背板至第二十背板上常有两条纵沟线;腹部淡黄色或棕黄色,皱缩;自第二节起,每节两侧有步足一对;步足黄色或红褐色,偶有黄白色,呈弯钩形,最末一对步足尾状,故又称尾足,易脱落。质脆,断面有裂隙。气微腥,有特殊刺鼻的臭气,味辛、微咸。

炮制支竹片,洗净,微火焙黄,剪段。

性味辛,温;有毒。

归经归肝经。

功能主治息风镇痉,功毒散结,通络止痛。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痉挛,中风口歪,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疮疡,瘰疬,毒蛇咬伤。

注意孕妇禁用。

贮藏置干燥处,防霉,防蛀。

摘录《中国药典》

《中药大辞典》:蜈蚣

别名蝍蛆(《庄子》),吴公(《广雅》),天龙(《纲目》),百脚(《药材学》),嗷高姆(朝名)。

出处《本经》

来源为大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或其近缘动物的干燥全虫。4~6月间捕捉,捕得后,用两端削尖的竹片,插入头尾两部,绷直晒干;或先用沸水烫过,然后晒干或烘干。有些地区于冬季在阴湿处埋下鸡毛、鸡骨等物,引诱蜈蚣在此产卵繁殖,至翌春捕捉。

原形态少棘巨蜈蚣:体形扁平而长,全体由22个同型环节构成,长约6~16厘米,宽5~11毫米,头部红褐色;头板近圆形,前端较窄而突出,长约为第一背板之2倍。头板和第一背板为金黄色,生触角1对,17节,基部6节少毛。单眼4对;头部之腹面有颚肢1对,上有毒钩;颚肢底节内侧有1距形突起,上具4枚小齿,颚肢齿板前端亦具小齿5枚。身体自第2背板起为墨绿色,末板黄褐色。背板自2~19节各有2条不显着的纵沟,第2、4、6、9、11、13、15、17、19各节之背板较短;腹板及步肢均为淡黄色,步肢21对,足端黑色,尖端爪状;末对附肢基侧板端有2尖棘,同肢前腿节腹面外侧有2棘,内侧1棘,背面内侧1~3棘。栖居于潮湿阴暗处;食肉性。

生境分部全国各地多有分布。主产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安徽、河南、陕西等地。

性状干燥全虫,呈扁平长条形,长约9~16厘米,宽约5~10毫米。头部红褐色,背部黑绿色,有光泽,并有2条突起的棱线。腹部棕黄色,瘪缩。足黄色或红褐色,向后弯曲,最后一节如刺。头部及尾部有加工时所穿的孔。断面有裂隙或空虚。气微腥,并有特殊刺鼻的臭气;味辛而微咸。以身干、条长、头红、足红棕色、身黑绿、头足完整者为佳。

药理作用①抗肿瘤作用

蜈蚣水蛭注射液能使小白鼠的精原细胞发生坏死、消失,说明对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利用死亡癌细胞易被低浓度的伊红着色的特点,体外实验证明,蜈蚣水蛭注射液对癌细胞红染率为阳性。蜈蚣水蛭对小白鼠肝癌瘤体的抑制率为26%,属于微效,对网状内皮细胞机能有增强作用,但长期应用对肝脏有损伤。化癌丹(内含昆布、海藻、龙胆草、全蝎、蜈蚣、醋炒大米等)对小白鼠艾氏腹水癌有抑制作用,用灌胃法较药物混入饲料中喂食的方法所得效果为好。

②止痉作用

止痉散(全蝎、蜈蚣)每天1克,连服1、3、9天之后,对卡地阿佐、士的宁、纯烟碱的半数惊厥量引起的小鼠惊厥均有对抗作用,在同剂量时蜈蚣抗上述3药的惊厥效价比全蝎高,而对盐酸古柯碱性惊厥则无效。

③抗真菌作用

蜈蚣水浸剂(1:4),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红色表皮癣菌、紧密着色芽生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炮制蜈蚣:拭净,除去头足,剪断用。酒炙蜈蚣:将蜈蚣除去失足,折断,酒润后,微火焙干。

①《雷公炮炙论》:"凡使蜈蚣,先以木末或柳蛀末于土器中炒,令木末焦黑后,去木末,去足、甲用。"

②《纲目》:"今人惟以火炙,去头足用,或去尾足,以薄荷叶火煨用之。"

性味辛,温,有毒。

①《本经》:"味辛,温。"

②《别录》:"有毒。"

③《玉楸药解》:"味辛,微温。"

归经入肝经。

①《纲目》:"厥阴经。"

②《医林纂要》:"入肝、心。"

功能主治祛风,定惊,攻毒,散结。治中风,惊痫,破伤风,百日咳,瘰疬,结核,症积瘤块,疮疡肿毒,风癣,白秃,痔漏,烫伤。

①《本经》:"主啖诸蛇虫鱼毒,温疟,去三虫。"

②《抱朴子》:"末,以治蛇疮。"

③《别录》:"疗心腹寒热结聚,堕胎,去恶血。"

④《日华子本草》:"治症癖。蛇毒。"

⑤《纲目》:"治小儿惊痫风搐,脐风口噤,丹毒,秃疮,瘰疬,便毒,痔漏,蛇瘕、蛇瘴、蛇伤。"

⑥《本草述》:"治疠风。"

⑦《玉楸药解》:"拨脓消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5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注意孕妇忌服。

①《本草衍义》:"畏蛞蝓。"

②《纲目》:"畏蜘蛛、鸡屎、桑皮、白盐。"

③《本草经疏》:"小儿慢惊风,口噤不言,大人温疟非烟岚瘴气所发,心腹积聚非虫结蛇瘕,便毒或脓将溃,咸在所忌。"

复方①治中风抽掣及破伤后受风抽掣者:生箭芪六钱,当归四钱,羌活二钱,独活二钱,全蝎二钱,全蜈蚣大者两条。煎汤服。(《医学衷中参西录》逐风汤)

②治口眼歪斜。口内麻木者:蜈蚣三条(一蜜炙,一酒浸,一纸裹煨,并去失足),天南星一个,切作四片(一蜜炙,一酒浸,一纸裹煨,一生用),半夏、白芷各五钱。通为末,入麝少许。每服一钱,熟(酒)调下,日一服。(《世医通变要法》)

③治中风口眼歪斜:蜈蚣一条。焙干研末,猪胆汁调敷患处(《吉林中草药》)

④治惊痫:蜈蚣、全蝎各等分。研细末,每次三至五分,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药》)

⑤治小儿急惊:蜈蚣一条(全者、去足,炙为末),丹砂、轻粉等分。研匀,乳汁和丸,绿豆大,每岁一丸,乳汁下。(《圣惠方》万金散)

⑥治破伤风:蜈蚣头、乌头尖、附子底、蝎梢各等分。为细末。每用一字,或半字,热酒调下。如禁了牙关,用此药,斡开灌之。(《儒门事亲》蜈蚣散)

⑦治破伤风邪在表,寒热拘急,口噤咬牙:蜈蚣二条,江鳔三钱,南星、防风各二钱五分。共研细末,每用二钱,黄酒调服,一日二服。(《医宗金鉴》蜈蚣星风散)

⑧治瘰疬溃疮:茶、蜈蚣。二味炙至香熟,捣筛为末,先以甘草汤洗净,敷之。(《神枕方》)

⑨治丹毒瘤:蜈蚣一条(干者),白矾(皂子大),雷丸一个,百步二钱。秤、同为末。醋调涂之。(《本草衍义》)

⑩治蛇头疔初起,红肿发热,疼痛彻心者:大蜈蚣一条,全蝎七个,雄黄三钱。共为末。用鸡子清调敷患处,外以猪胆皮套上。(《疡医大全》蜈蚣散)

⑾治蛇头疔:蜈蚣一条,雄黄二钱。共研细末,用鸡蛋清调敷。(《吉林中草药》)

⑿治便毒初起:蜈蚣一条。瓦焙存性,为末,酒调服,取汗即散。(《济生秘览》)

⒀治聤耳出脓:娱蚣末吹之。(《鲍氏小儿方》)

⒁治趾疮,甲内恶肉突出不愈:蜈蚣一条。焙研敷之。外以南星末醋和敷四围。(《医方摘要》)

⒂治痔疮疼痛:㈠赤足蜈蚣(焙为末)。入片脑少许,调敷。(《仁斋直指方》)㈡蜈蚣三、四条。香油煮一、二沸,浸之,再入五倍子末二、三钱,瓶收密封,如遇痛不可忍,点上油。(《孙天仁集效方》)

⒃治风癣:大蜈蚣一两,乌梢蛇二两。共焙研细末,体强者每服一钱,弱者每服五分,日二次,开水下。(《江苏中医》(6):37,)

⒄治蛇咬:白芷一两(取白色者),雄黄五钱,蜈蚣三条,樟脑三钱。各为极细末。以香油调搽肿处,随干随扫。(《洞天奥旨》蜈蚣散)

⒅治下肢慢性溃疡:患部用紫金牛煎洗后,撒上蜈蚣末适量,用药膏覆盖,日换一次,十天为一疗程。(江西《草药手册》)

各家论述

①《纲目》:"按杨士瀛《直指方》云,蜈蚣有毒,惟风气暴烈者可以当之,风气暴烈,非蜈蚣能截能擒,亦不易止,但贵药病相当耳。设或过剂,以蚯蚓、桑皮解之。又云,瘭疮一名蛇瘴,蛮烟瘴雨之乡,多毒蛇气,人有不服水土风气,而感触之者,数月以还,必发蛇瘴,惟赤足蜈蚣,最能伏蛇为上药,白芷次之。然蜈蚣又治痔漏、便毒、丹毒等病,并陆羽《茶经》载《枕中方》治瘰疬一法,则蜈蚣自能除风攻毒,不独治蛇毒而已也。"

②《医学衷中参西录》:"蜈蚣,走窜主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性有微毒,而转善解毒,凡一切疮疡诸毒皆能消之。其性尤善搜风,内治肝风萌动,癫痫眩晕,抽掣瘈疭,小儿脐风;外治经络中风,口眼歪斜,手足麻木。为其性能制蛇,故又治蛇症及蛇咬中毒。外敷治疮甲(俗名鸡眼)。用时宜带头足,去之则力减,且其性原无大毒,故不妨全用也。""有病噎膈者,服药无效,偶思饮酒,饮尽一壶而病愈。后视壶中有大蜈蚣一条,恍悟其病愈之由不在酒,实在酒中有蜈蚣也。盖噎膈之证,多因血瘀上脘,为有形之阻隔,蜈蚣善于开瘀,是以能愈。观于此,则治噎膈者,蜈蚣当为急需之品矣。"

临床应用①治疗结核病

取蜈蚣去头足焙干研末内服,每次量约为3~5条,每日2~3次。治疗7例不同类型的结核病:结核性胸膜炎、结核性肋膜炎、肺结核、散发性结核、肋骨结核、乳腺结核与颈淋巴结结核,均治愈。服药2周后,首先见到食欲增加,面色转红;其后体重、体力亦见增加。服药期间未发现毒性反应。

②治疗百日咳

取蜈蚣、甘草等分,焙干研末口服,每日3次,每次1~2岁1.5克,3~4岁2克。连服5~7天为一疗程。治疗余例,有效率90%。

③治疗癌症

蜈蚣晒干研末,每日量约2~3条蜈蚣,分次服。或以蜈蚣条制成毫升注射液,每天用2~4毫升,于病灶基底部浸润注射。以上述方法治疗胃癌7例,治愈1例,显效2例,有效2例,无效2例;食道癌11例,显效4例,有效5例,无效2例;肺癌3例,无效;乳腺癌3例,显效2例,无效I例;皮肤癌3例,治愈2例,无效1例;唇腺癌1例,无效;子宫颈癌5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为65.12%。实践中观察到,本药对于癌肿溃疡患者疗效较明显,多在用药后1月内见到溃疡明显缩小。有2例皮肤癌患者经用蜈蚣注射液治疗(其余癌症均口服给药)25~30天后,即出现癌组织坏死脱落,病理科复查见癌细胞萎缩退化,代之以炎性细胞和结缔组织,可认为已达临床痊愈。蜈蚣用量最多有每日用至6条者。亦未见到毒性反应。

④治疗颌下淋巴腺炎

取干蜈蚣2条,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一般3~4天即可治愈。治疗6例,皆有效果。本药对急性与早期效果好;对慢性或晚期化脓性者能控制其扩散而加速局限,并有消除疼痛与肿胀的作用。

⑤治疗骨髓炎

取蜈蚣焙干研末,以0.5克装入胶囊或压片内服,每次1克,每日3次,小儿减半;同时用凡士林纱条拌药粉敷于瘘管内,每天1次。治疗慢性骨髓炎28例,治愈3例,好转25例;急性骨髓炎1例,病情好转。本药对急慢性骨髓炎有抗炎、促进骨包壳新生,及使瘘管愈合的作用。但必须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期及时切开排脓,慢性期取出死骨,始能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⑥治疗甲沟炎

取蜈蚣1条,雄黄、枯矾各5分,共研细末;另取新鲜鸡蛋1只,一端打破,倾出部分蛋白以手指插入不溢出为标准,然后将药粉装入蛋内搅匀,患指即从蛋孔处插入,用小火沿着蛋壳围烘1小时以上。以患指有温热感为度,根据病情轻重每日烘烤1~2次,烘治后用无菌纱布包扎。治疗12例,均获满意效果。一般烘治后疼痛很快消失,炎肿亦随即消退。多数病例治疗1~5次症状即可痊愈。如围烘后局部迅速形成脓肿,可以无菌操作切开排脓。

⑦治疗烧烫伤

取活蜈蚣若干条,用麻油浸泡半个月。油以浸过蜈蚣面为度。Ⅰ度烧烫伤用蜈蚣油涂患处,Ⅱ~Ⅲ度用纱布浸蜈蚣油敷患处,绷带包扎。治疗13例烫伤,4例烧伤,多数用药1~2次(最多3~4次)即愈。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蜈蚣

别名蝍蛆、吴公、天龙、百脚、百足虫、千足虫

出处出自1.陶弘景:今蜈蚣赤足者多出京口长山,高丽山、茅山亦甚有,于腐烂积草处得之,匆令伤,暴干之。黄足者甚多,而不堪用。蜈蚣亦啮人,以桑汁、白盐涂之,即愈。

2.《本草衍义》:蜈蚣,背光黑绿色,足赤,腹下黄。有中其毒者,大蒜涂之。

来源药材基源:为蜈蚣科动物少棘蜈蚣的全体。

采收和储藏:人工饲养的蜈蚣,一般在7-8月采收;野生蜈蚣在夏季雨后根据栖息环境翻土扒石寻捕。捕后,先用沸水烫死,取长宽和蜈蚣相等,两端削尖的薄竹片,一凋插入蜈蚣的头部下颚,另一端插入性端,借竹片的弹力,使蜈蚣伸直展平。晒干或烘干。

原形态1.少棘蜈蚣,成体体长-mm。头板和第1背板金黄色,自第2背板起墨绿色或暗绿色,末背板有时近于黄褐色,胸腹板和步足淡黄色。背板自4-9节起,有两条不显着的纵沟。腹板在第2-19节间有纵沟。第3、第5、第8、第10、第12、第14、第16、第18、第20体节的两侧各具气门1对。头板前部的两侧各有4个单眼,集成左、右眼群颚肢内部有毒腺;齿板前缘具小齿5个,内侧3小齿相接近。步足21对,最末步足最长,伸向后方,呈尾状;基侧板后端有2小棘;前腿节腹面外侧有2棘,内侧有1棘;背面内侧有1棘和1隅棘;隅棘顶端有2小棘。

2.多棘蜈蚣,本种与少棘蜈蚣是两个近似的地理亚种。在形态上大体相似,主要区别是:个体较大;尾足的前股节背面内侧棘数、腹面外侧棘数、腹面内侧棘数均较少棘蜈蚣为多;颚肢齿板的齿数亦多。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栖息于丘陵地带和多砂土的低山区,喜欢在温暖的地方。以小型昆虫及其卵等为食。

2.栖息于自然村落附近的山坡、田畔、路旁岩石间,或朽木及草丛中。

资源分布:1.分布很广,主要以陕西、江苏、浙江、河南、湖北等地产量较多。

2.分布于广西、云南等地。

栽培生活习性,蜈蚣为夜行性动物,白天潜居于杂草丛中或乱石堆下,夜晚活动,觅食。为典型的肉食性动物,食性广泛,尤喜小昆虫类,也食蛙、鼠、蜥蜴及蛇类等。喜独居有冬眠习性。每年秋、冬季气温低于15℃以下,即蛰伏在石下10-15cm深处的向阳、避风处。蜈蚣雌雄异体,卵生,并有孵卵、育幼的习性。3年蜈蚣性成熟后,一般在每年5-9月的夜间交配,雌体交配1次可连续产受精卵3-5年。产卵季节在6月下旬至8月上旬,以7月中、上旬为产卵盛期。每年产卵1次。每产20-60粒,产完卵后,将卵抱在步足之间。抱卵孵化时间长达35-45天。位随着幼虫生长,一生蜕皮数次。

养殖技术,蜈蚣饲养常采用箱养、缸养、池养等法。饮料采用夏季灯光诱虫,春、秋季饲养地鳖虫、蚯蚓饲喂蜈蚣等方法应及时把幼体与母体分离。冬季要做好保暖保湿工作,温度不能低于0℃。

性状性状鉴别(1)少棘蜈蚣,本品呈扁平长条形,长9-15cm,宽0.5-1cm。由头部和躯干部组成,全体共22个环节。头部暗红色或红褐色,略有光泽,有头板覆盖,头板近圆形,前端稍突出,两侧贴有颚肢1对;前端两侧有触角1对。躯干部第1背板与头板同色,其余20个背板为棕绿色或墨绿色,具光泽,自第4背板至第20背板上常有两条纵沟线;腹部淡黄色或棕黄色,皱缩;自第2节起,每体两侧有步足1对;步足黄色或红褐色,偶有黄白色,呈弯钩形;最末1对步足尾状,故又称尾足,易脱落。质脆,断面有裂隙。气微腥,并有特殊刺鼻的臭气,味辛、微咸。

(2)多棘蜈蚣,体形稍大,此棘较多。均以身干、条长、头红身黑绿色,头足完整者为佳。

显微鉴别,少棘蜈蚣粉末特征:黄绿色或灰黄色。

①体壁(几丁质)碎片黄棕色、黄绿色、棕色或红棕色,水合氯醛液透化后显淡黄色或近无色。外表皮表面观有多角形网格样纹理,直径5-14μm,排列整齐,其下散有细小圆孔,有的(在腹部)细小圆孔边缘微拱起,单个散布或2-4个集成群,大小不一,排列不规则;横断面观呈棕色,有光泽,有的隐约可见纵纹理。内表皮无色,有横向条纹;内、外表皮纵贯有较多长短不一的微细孔道。

②横纹肌纤维淡棕色或无色,多碎断,侧面观呈薄片状,明暗相间纹理隐约可见,有的较明显,纹理余形、弧形、水波纹形或稍平直,暗带较窄,有致密的短纵纹;断面观成群或散在,呈多角形、扁平形、条形,表面较平整。

③气管壁碎片具棕色或深棕色的螺旋丝,螺旋丝宽1-5μm,排列呈栅状或弧圈状,丝间有近无色或淡灰色小斑点。有时可较细气管,具分枝,螺旋丝较细小。脂肪油滴淡黄色,散在。④刚毛无色透明或棕黄色。基部直径8-17μm,有髓腔。少数刚毛3-4个成簇,类似星状毛,表面有斜向纹理。少数刚毛位于体壁碎片上。

药理作用1.抗肿瘤作用:蜈蚣提取物对动物移植性肿瘤有一定作用。

炮制

1.蜈蚣:拭净,除去头足,剪断用。

2.酒炙蜈蚣:将蜈蚣除去头足,折断;酒润后,微火焙干。

3.《雷公炮炙论》:凡使蜈蚣,先以木末或柳蛀末于士器中炒,令木末焦黑后,去木末,去足、甲用。

4.《纲目》:今人惟以火炙,去头足用,或去尾足,以薄荷叶火煨用之。

性味味辛;性温;有毒

归经肝经

功能主治祛风止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主惊风,癫痫;痉挛抽搐;中风口?;破伤风;风湿顽痹;偏正头痛;毒蛇咬伤;疮疡;瘰疬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5g;研末,0.5-1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油浸或研末调敷。

注意本品有毒,用量不宜过大。血虚生风者及孕妇禁服。

复方

①治中风抽掣及破伤后受风抽掣者:生箭芪六钱,当归四钱,羌活二钱,独活二钱,全蝎二钱,全蜈蚣大者两条。煎汤服。(《医学衷中参西录》逐风汤)

②治口眼歪斜,口内麻木者:蜈蚣三条(一蜜炙,一酒浸,一纸裹爆,并去头足),天南星一个,切作四片(一蜜炙,一酒浸,三纸裹爆,一生用),半夏、白英各五钱。通为末,人面少许。每服一钱,热(酒)调下,日一服。(《世医通变要法》)

②治中风口眼歪斜:蜈蚣一条。焙干研末,猪胆汁调敷患处。(《吉林中草药》)

④治惊病:蜈蚣、全蝎各等分。研细末,每次三至五分,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药》)

⑤治小儿急惊:蜈蚣一条(全者、去足,炙为末),丹砂、轻粉等分。研匀,乳汁和丸,绿豆大,每岁一丸,乳汁下。(圣惠方》万金散)

⑥治破伤风:蜈蚣头、乌头尖、附干底、蝎梢各等分。为细末。每用一字,或半字,热酒调下。如禁了牙关,用此药,斡开灌之。(《儒门事亲》蜈蚣散)

⑦治破伤风邪在表,寒热拘急,口噤咬牙:蜈蚣二条,江鳔三钱,南星、防风各二钱五分。共研细末,每用二钱,黄酒调服,日二服。(《医宗金鉴》蜈蚣星风散)

⑧治瘰疠溃疮:茶、螟蚁。二味炙至香熟,捣筛为末,先以甘草汤洗净,敷之。(《神枕方》)

⑨治丹毒瘤:蜈蚣一条(干者),白矾(皂子大),雷丸-。个,百步二钱。秤、同为末。醋调敷之。(《本草衍义》)

⑩治蛇头疗初起,红肿发热,疼痛彻心者:大蜈蚣一条,全蝎七个,雄黄三钱。共为末。用鸡子清调敷患处,外以猪胆皮套上。(《疡医大全》蜈蚣散)

(11)治蛇头疗:蜈蚣一条,雄黄二钱。共研细末,用鸡蛋清调敷。(《吉林中草药》)

(12)治便毒初起:蜈蚣一条。瓦焙存性,为末,酒调服,取汗即散。(《济生秘览》)

(13)治酵耳出脓:蜈蚣末吹之。(《鲍氏小儿方》)

(14)治趾疮,甲内恶肉突出不愈:蜈蚣一条。焙研敷之。外以南星末醋和敷四围。(《医方摘要》)

(15)治痔疮疼痛:赤足蜈蚣(焙为末),入片脑少许,调敷。(《仁斋直捐方》);蜈蚣三、四条。香油煮一、二沸,浸之,再入五倍子末二、三钱,瓶收密封,如遇痛不可忍,点上油。孙天仁集效方》)

(16)治风癣:大娱船一两,乌梢蛇二两。共焙研细末,体强者每服一钱,弱者每服五分,日二次,开水下。

(17)治蛇咬:白英一两(取白色者),雄黄五钱,蜈蚣三条,樟脑三钱。各为极细末。以香油调搽肿处,随干随扫。(洞天奥旨》蜈蚣散)

(18)治下肢慢性溃疡:患部用紫金牛煎洗后,撤上蜈蚣末适量,用药膏覆盖,日换一次,十天为一疗程。(江西草药手册)

各家论述

1.《本经》:主啖诸蛇虫鱼毒,温疟,去三虫。

2.《抱朴子》:末,以治蛇疮。

3.《别录》:疗心腹寒热结聚、堕胎、去恶血。

4.《日华子本草》:治颓癣。蛇毒。

5.《纲目》:治小儿惊厥风搐,脐风口噤,丹毒,秃疮,瘰疠,便毒,痔漏,蛇伤。

6.《本草述》:治疠风。

7.《玉揪药解》:拔脓消肿。

临床应用

1.治疗结核病:取蜈蚣去头足焙干研末内服,每次量约为3-5条,每日2-3次。治疗7例不同类型动的结核病:结核性胸膜炎、结核性肋膜炎、肺结核、散发性调结核、肋骨结核、乳腺结核与颈淋巴结结核,均治愈。服药擞2周后☆首先见到食欲增加,面色转红;其后体重、体力亦见原增加。服药期间未发现毒性反应。

2.治疗百日咳:取蜈蚣、甘草等分,焙干研末口服,每日3次,每次1-2岁1.5g,3-4岁2g。连服5-7天为一疗程。治疗余例,有效率90%。

3.治疗癌症:蜈蚣晒干研末,每曰量约2-3条蜈蚣,分次服。或以蜈蚣条制成ml注射液,每天用2-4ml,干病灶基底部浸润注射。以上述方法治疗胃癌7例,治愈1例,显效2例,有效2例,无效2例;食道癌11例,显效4例,有效5例,无效2例;肺癌3例,无效;乳腺癌3例,显效2例,无效1例;皮肤癌3例,治愈2例,无效1例;唇腺癌1例,无效;子宫颈癌5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为65.12%。实践中观察到,本药对于癌肿溃疡患者疗效较明显,多在用药后1月内见到溃疡明显缩小。有2例皮肤癌患者经用蜈蚣注射液治疗(其余癌症均口服给药)25-3O天后,即出现癌组织坏死脱落,病理科复查见癌细胞萎缩退化,代之以炎性细胞和结缔组织,可认为巳达临床痊愈。蜈蚣用量最多有每日用至6条者,亦未见到毒性反应。

4.治疗颌下淋巴腺炎:取干蜈蚣2条,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一般3-4天即可治愈。治疗6例,皆有效果。本药对急性与早期效果好;对慢性或晚期化脓性者能控制其扩散而加速局限,并有消除疼痛与肿胀的作用。

5.治疗骨髓炎:取娱蚁焙干研末,以0.5g装人胶囊或压片内服,每次1g,每日3次,小儿减半;同时用凡士林纱条拌药粉敷于屡管内,每天1次。治疗慢性骨髓炎28例,治愈3例,好转25例;急性骨髓炎l例,病情好转。本药对急慢性骨髓炎有抗炎、促进骨包壳新生,及使瘘管愈合的作用。但必须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期及时切开排列脓,慢性期取出死骨,始能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6.治疗甲沟炎:取蜈蚣一条形码,雄黄、枯矾各5分,共研细末;另取新鲜鸡蛋1只,一端打破,倾出部分蛋白以手指插入不溢出为标准,然后将药粉装人蛋内搅匀,患指即从蛋孔处插入,用小火沿着蛋壳围烘l小时以上,以患指有温热感为度,根据病情轻重每日烘烤l-2次,烘治后用天菌纱布包扎。治疗12例,均获满意效果。一般烘治后疼痛很快消失,炎肿亦随即消退。多数病例治疗l-5次症状即可痊愈赖口围烘后局部迅速形成脓肿,可以无菌操作切开排脓闭。

7.治疗烧烫伤:取活蜈蚣若干条,用麻油浸泡半个月。油以浸过娱舱面为度。I度侥烫伤用娱蚁油涂患处,Ⅱ-Ⅲ度用纱布浸蜈蚣由敷患处,绷带包扎。治疗13例烫伤,4例烧伤,多数用药l-2次(最多3-4次)即愈。

摘录《中华本草》

《本草备要》蜈蚣

宣,去风,辛温有毒。入厥阴肝经。善走能散,治脐风撮口(炙末,猪乳调服),惊痫瘰,蛇症(能制蛇)疮甲(趾甲内恶肉突出,俗名鸡眼睛,蜈蚣焙研敷之,以南星末醋调,敷四围),杀虫(古方治嗽多生用之)堕胎。取赤足黑头者,火炙,去头、足、尾、甲,将荷叶火煨用,或酒炙。畏蜘蛛、蜒蚰(不敢过所行之路,触着即死)、鸡屎、桑皮、盐(中其毒者,以桑汁、盐、蒜涂之。被咬者,捕蜘蛛置咬处,自吸其毒,蜘蛛死,放水中,吐而活之)。

《本草便读》蜈蚣

蜈蚣(图缺)

其性走而有毒.散肿行瘀.其味辛而且温.搜风定搐.杀蛇辟蛊先行胃.治痫疗惊又入肝.(蜈蚣辛温有毒.其性善走善窜.能制蛇.故入肝经.截风定搐.与夫蛇蛊蛇伤等证.皆可炙研服之.至于行瘀血.散肿毒.敷治一切外证.皆取其以毒攻毒搜风杀虫之功而已.)

《本草崇原》蜈蚣

气味辛温,有毒。主治鬼疰蛊毒,诸蛇虫鱼毒,杀鬼物老精,温疟,去三虫。

(蜈蚣江以南处处有之,春出冬蛰,节节有足,双须岐尾,头上有毒钳。入以头足赤者为良。蜈蚣一名天龙,能制龙蛇蜥蜴,畏虾蟆、蛞蝓、蜘蛛、雄鸡。《庄子》所谓∶物畏其天在气也。)

蜈蚣色赤性温,双钳两尾,头尾咸红。生于南方,禀火毒之性,故《本经》主治皆是以火毒而攻阴毒之用也。

愚按∶蛇属金,蜈蚣属火,故能制之。鸡应昴宿,是又太阳出而爝火灭之义矣。

《本草从新》蜈蚣

宣、去风.辛温有毒.入厥阴肝经.善走能散.治脐风撮口.(炙末、猪乳调服.)惊痫瘰,蛇症(能制蛇.)疮甲.(趾甲内恶肉突出、俗名鸡眼睛、蜈蚣焙研敷、以南星末、醋调敷四围.)杀虫堕胎.取赤足黑头者.火炙.去头足尾甲.将薄荷叶火煨用.畏蜘蛛.(被咬者、捕蜘蛛置咬放水中、吐而活之.)蜒蚰、(不敢过所行之路、触着即死.)鸡屎、桑皮、盐.(中其毒者、以桑汁盐蒜涂之.)

《本草撮要》蜈蚣

味辛温有毒.入足厥阴经.功专治尸疰恶气.若遇脐风撮口.以之去头足尾甲.以薄荷叶烧火炙末.猪乳调服甚效.畏蜘蛛蜒蚰鸡屎桑皮盐蒜.堕胎.

《本草分经》蜈蚣

辛温有毒,入肝,善走能散,去风杀虫,治脐风惊痫蛇症。

《本草纲目》蜈蚣

「释名」蒺藜、蛆、天龙。

「气味」辛、温、有毒。

「主治」

1、小儿撮口(舌上有疮,如粟米大)。用生蜈蚣捣汁敷涂。

2、小儿急惊。用蜈蚣一条(去足),炙为末,丹砂、轻粉,等分研匀,加乳汁和成丸子,如绿豆大。按病几年龄。每岁服一丸,乳汁送下。

3、天吊惊风(目久不下,眼见白睛,角弓反张,不能出声)。用大蜈蚣一条,去头足,油炙,以竹刀劈为左右两半,研为末,各半加麝香五分。用时,以左半药末吹入左鼻,以右半药末吹入右鼻,但都只吹少许,不可过多。若眼末下,可再吹入少量,服下即止。

4、破伤风。用蜈蚣研末擦牙,吐出涎沫即愈。又主:用蜈蚣头、乌头尖、附子底、蝎梢,等分为末。每用一分至三分,热酒灌服。另以药末敷患处,出汗即愈。

5、口眼歪斜,口内麻木。用蜈蚣三条,一蜜炙,一酒浸,一纸裹火煨,都要去掉头足;天南星一个,切作四片,一蜜炙,一酒浸,一纸裹火煨,一生用;半夏、白芷各五钱。各药一起研为末,加麝香少许。每服一钱,热水调下。一天服一次。

6、蝮蛇螫伤。用蜈蚣研末敷涂。

7、天蛇头疮(生手指头上)。用蜈蚣一条,烧因熏一、二次即愈。或研蜈蚣为末,调猪胆汁敷涂

8、丹毒瘤肿。用蜈蚣一条、白矾如皂角子大一块、雷丸一个、百部二钱,共研不末,调醋敷涂。

9、瘰疬溃疮。用茶和蜈蚣二味,炙至香熟。捣筛为末,先以甘草汤洗净患处。再将药末敷上。

10、耳出脓。用蜈蚣研末吹耳内。

11、小儿秃疮。用大蜈蚣一条、盐一发,放油内浸七天,取油涂搽,即效。

12、痔疮疼痛。用赤足蜈蚣焙为末,加片脑少许,调好敷涂。又方:用蜈蚣三、国条,浸入煮开一、二次的香油中,再加五倍子末二、三钱,瓶封收存。在痔痛不可忍时,取油点涂,即时痛止。

13、腹大如箕。用蜈蚣三、五条,酒炙过,研为末。每服一钱,分为两份,分别装入两个开孔的鸡蛋内,搅匀,封好,煮熟吃下。一天一次,连进三服可愈。

14、脚吐转筋。用蜈蚣烧为末,调猪油涂搽。

《本草害利》蜈蚣

〔害〕惟有毒,善走窜。凡小儿慢惊风,口噤不语,大人温疟,非烟瘴气所发,心腹积聚,非虫结蛇瘕,便毒成脓将溃,咸忌用之。畏蜘蛛、蜒蚰、鸡矢、桑皮、戎盐。

〔利〕辛温,入肝经,善走能散。治脐风撮口、惊痫、瘰、去风杀虫,堕胎,疮疥蛇症,瘴疟。

〔修治〕七八月采,取赤足黑头者,火炙,去头足尾甲,将薄荷叶火煨用。

《本草经集注》蜈蚣

味辛,温,有毒。主治鬼疰,蛊毒,啖诸蛇虫鱼毒,杀鬼物老精,温疟,去三虫。治心腹寒热结聚,堕胎,去恶血。生大吴川谷江南。赤头足者良。今赤足者多出京口,长山、高丽山,茅山亦甚有,于腐烂积草处得之,勿令伤,曝干之。黄足者甚多,而不堪用,人多火炙令赤以当之,非真也。一名蛆。庄周云蛆甘带。《淮南子》云∶腾蛇游雾,而殆于蛆。其性能制蛇,忽见大蛇,便缘而啖其脑。蜈蚣亦啮人,以桑汁白盐涂之即愈。(《大观》卷二十二,《政和》四四六页)

《本草蒙筌》蜈蚣

味辛,气温。有毒。墙壁多藏,各处俱有。端午收者美,赤头足者良。入药慢火炙黄,去净头足研末。啖蛇虺虫鱼恶毒,杀鬼物蛊疰精邪。去瘀血堕胎,逐积聚除疟。鸡性好食,人若中其毒者,以乌鸡粪水调涂之。又畏蛞蝓、蜒蚰,触之即死,亦可取敷其毒也。

《本草求真》蜈蚣

(湿生)入肝祛风通瘀散热解毒,蜈蚣(专入肝)。本属毒物。性善啖蛇。故治蛇症毒者无越是物。(蜈蚣本能刺蛇。)且其性善走窜。故瘟疫鬼怪得此则疗。又其味辛。辛则能以散风。故凡小儿惊痫风搐。脐风噤口。得此入肝则治。(炙末。猪乳调治。)又其性温。温则能以疗结。故凡瘀血堕胎。心腹寒热结聚。得此则祛。至于瘰便毒等症。书载能以调治(如趾甲内有恶肉突出。俗名鸡眼睛。用蜈蚣焙干为末敷上。以南星末醋调敷围四处。)亦是以毒攻毒之意耳!赤足黑头者佳。火煨用。畏蜘蛛蜒蚰(蜘蛛蜒蚰之路。蜈蚣不敢经过。触着即死。被蜈蚣咬者。但捕蜘蛛置咬处。自吸其毒。蜘蛛放水中吐而活之。)鸡屎桑皮盐。(中蜈蚣毒。以桑汁盐蒜涂之即愈。)

《本草衍义》蜈蚣

背光,黑绿色,足赤,腹下黄。有中其毒者,以乌鸡屎水稠调,涂咬处,效。大蒜涂之,亦效。复能治丹毒瘤,蜈蚣一条干者,白矾皂子大,雷丸一个,百步二钱,秤,同为末,醋调涂之。又,畏蛞蝓,不敢过所行之路。触其身,则蜈蚣死,人故取以治蜈蚣毒。桑汁、白盐亦效。

《本草易读》蜈蚣三百六十四

去头足炙用。赤足者良。辛,温,有毒。入足厥阴经。治脐风撮口,惊痫瘰;疗蛇症甲肉,症癖毒蛊。最坠胎孕,出南方,今西南处处有之。趾甲肉突,焙末敷之,以南星末醋合敷四围。(验方第一。)手上蛇头,烧烟熏之。或为末蛇症吐食常饥,食物即吐,焙末酒下一枚。(第三。)

《本草择要纲目》蜈蚣

(采得真者.去头足并尾.以薄荷叶包.火煨用之.犯蜈蚣毒.以乌鸡粪或大蒜涂之立效.或以火气熏之亦效.或以蜘蛛吸之亦效.或以蛞蝓捣敷之亦效.)

:辛温有毒.

:蛊毒.啖诸蛇虫鱼毒.疗心腹寒热积聚.治症癖.小儿惊痫脐风口噤.丹毒秃疮瘰.盖行而疾者.唯风与蛇.蜈蚣能制蛇.故亦能截风.盖厥阴经药也.故所主诸症多属厥阴.凡用取身扁而长.黑头赤足者为良.千足虫与蜈蚣相似.但头上有白肉.面并嘴俱尖.若误用并犯其腥臭气.入脑致死.不可不慎.重选择之。

《本草逢原》蜈蚣

辛温有毒。火炙去足用。《本经》主鬼疰蛊毒,啖诸蛇虫鱼毒,杀鬼物老精,除温疟,去三虫。发明盖行而疾者,惟风与蛇。蜈蚣能制蛇故亦能截风。厥阴经药也。岭南有蛇瘴,项大肿痛连喉,用赤足蜈蚣二节研细,水下即愈。又破伤风欲死,研末擦牙边去涎沫立瘥。《本经》言啖诸蛇虫鱼毒,悉能解之。万金散治小儿急惊,蜈蚣一条去足炙黄,入朱砂、轻粉、乳汁为丸,服少许即安。双金散治小儿天吊目久不下,口噤反张,蜈蚣一条酥炙去头足,入麝香为末,以少许吹鼻至眼合乃止。若眼未下再吹之。小儿撮口刮破舌疮,蜈蚣末敷之。《千金》治射工毒疮,蜈蚣炙黄为末敷之。小儿秃疮,蜈蚣浸油搽之。《直指方》治痔疮疼痛,蜈蚣炙末,入片脑少许唾调敷之。《急救方》治温疟洒洒时惊,凉膈散加蜈蚣尾服之。《摘要》治妇人趾疮,甲内鸡眼及恶肉突出,蜈蚣一条去头足,焙研入麝香少许,去硬盖,摊乌金纸留孔,粘贴一夕即效。如有恶肉,外以南星末,醋和敷四周,其祛毒之功,无出其右。

《得配本草》蜈蚣

畏蛞蝓、蜘蛛、白盐、鸡屎、桑白皮。辛,温。有毒。入足厥阴经。能截暴风,消除瘀血。入鸡子白煮,治腹大如箕。入酒煮炙,治腹内蛇症。(常饥,食物即吐,此其症也。)去头、足用,荷叶包煨,或以柳末于新瓦上同炒,俟黑为度,或酒炙,随病法制。千足虫头上有白肉,嘴尖,误服之腥气入顶而死。中其毒者,桑树汁、盐、蒜涂之。乌鸡粪、蜒蚰可敷。蚯蚓、桑皮,亦能解其毒。

《雷公炮炙论》蜈蚣

雷公云∶凡使,勿用千足虫,真似,只是头上有白肉,面并觜尖。若误用,并把着,腥臭气入顶,致死。夫使蜈蚣,先以蜈蚣、木末,不然用柳?末,于土器中炒,令木末焦黑后,去木末了,用竹刀刮去足、甲了用。

《名医别录》蜈蚣

有毒.主治心腹寒热结聚,堕胎,去恶血.生大吴江南.赤头足者良.

《本经》原文∶蜈蚣,味辛,温.主鬼注蛊毒,啖诸蛇、虫、鱼毒,杀鬼物老精温疟,去三虫.生川谷.

《神农本草经》蜈蚣

味辛温。主鬼注蛊毒,啖诸蛇虫鱼毒,杀鬼物老精,温虐,去三虫(《御览》引云:一名至掌,《大观本》在水蛭下)。生川谷。《名医》曰:生大吴江南,赤头足者良。案《广雅》云:蝍蛆,吴公也。

《新修本草》蜈蚣

味辛,温,有毒。主鬼疰,蛊毒,啖诸蛇虫鱼毒,杀鬼物老精,温疟,去三虫。疗心腹寒热结聚,堕胎,去恶血。生大吴川谷江南。赤头足者良。今赤足者多出京口,长山、高丽山、茅山亦甚有,于腐烂积草处得之,勿令伤,曝干之。黄人多火炙令赤以当之,非真也。一名蛆。庄周云∶蛆甘带。淮南子云∶腾蛇游雾,而殆于蛆。其性能制蛇,忽见大蛇,〔谨案〕山东人呼蜘蛛一名蛆,亦语。庄周云蛆甘带,淮南云腾蛇殆于蛆,并言蜈蚣矣。

《药性切用》蜈蚣

即百足虫。辛温有毒,性走善散,入厥阴肝经;治脐风撮口,惊痫蛇症。去头足,炙用。被咬,捕蜘蛛吸毒,入水蛛即活。

《玉楸药解》蜈蚣

味辛,微温,入足厥阴肝经。坠胎破积,拔脓消肿。蜈蚣辛温毒悍,能化癖消积杀虫,解毒蛊,治瘰疬痔瘘、秃疮便毒,疗蛇瘕蛇咬,虫瘴蛇蛊。庸工以治惊痫抽搐,脐风口噤。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蜈蚣

味辛,温,有毒。主鬼疰、蛊毒,啖诸蛇、虫、鱼毒,杀鬼物老精,温疟,去三虫,疗心腹寒热结聚,堕胎,去恶血。日华子云∶治症癖,邪魅,蛇毒。入药炙用。《淮南子》云∶腾蛇游雾而殆于蛆,其性能制蛇。忽见大蛇便缘而啖其脑。蜈蚣亦啮人,以桑汁、白盐涂之即愈。胡洽∶治尸疰恶气。《图经》云∶今人治初生儿口噤不开,不收乳者。

《证类本草》蜈蚣

味辛,温,有毒。主鬼疰,蛊毒,啖诸蛇、虫、鱼毒,杀鬼物老精温疟,去三虫,疗心腹寒热结聚,堕胎,去恶血。生大吴川谷、江南。赤头、足者良。陶隐居云∶今赤足者多出京口,长山、高丽山、茅山亦甚有,于腐烂积草处得之,勿令伤,曝干之。黄足者甚多,而不堪用,人多火炙令赤以当之,非真也。一名蛆。庄周云∶蛆,甘带。《淮南子》云∶腾蛇游雾,而殆于□蛆。其性能制蛇,勿见大蛇,便缘而啖其脑。蜈蚣亦啮人,以桑汁、白盐涂之即愈。唐本注云∶山东人呼蜘蛛,一名蛆,亦能制蛇,而蜘蛛条无制蛇语。庄周云蛆,甘带。淮南云腾蛇殆于蛆,并言蜈蚣矣。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生山南谷土石间,人家屋壁中亦有。形似马陆,扁身长黑,头、足赤者良。今出安、襄、邓、随、唐等州,七月、八月采。日华子云∶蜈蚣,治症癖,邪魅,蛇毒,入药炙用。图经曰蜈蚣,生吴中川谷及江南,今江浙、山南、唐、邓间皆有之。多在土石及人家屋壁间,以头、足赤者为胜。七、八月取之,黄足者最多。人以火炙令赤以当之,不堪用也。其性能制蛇,忽见大蛇,便缘而啖其脑。陶隐居及苏恭皆以为《庄子》称蛆,甘带。《淮南子》云∶腾蛇殆于蛆,并言蛆是此蜈蚣也。而郭注《尔雅》∶蒺藜,蛆。云∶似蝗而大腹,长角,乃又似别种。下有马陆条,亦与蜈蚣相类,长三、四寸,斑色,其死侧卧,状如刀环,故一名刀环虫。书传云;百足之虫,至死不僵。此虫足多,寸寸断之,亦便寸行是也。胡洽治尸疰,恶气诸方,皆用蜈蚣。今医治初生儿口噤不开,不收乳者,用赤足蜈蚣去足,炙,末,以猪乳二合调半钱,分三、四服,温灌之。雷公云凡使,勿用千足虫,真似,只是头上有白肉,面并嘴尖。若误用,并把着,腥臭气入顶,致死。夫使蜈蚣,先以蜈蚣、木末,不然用柳末,于土器中炒,令木末焦黑后,去水末了,用竹刀刮去足、甲了用。千金方大治射工水弩毒。以蜈蚣大者一枚,炙为末,和苦酒敷之,亦治口噤。子母秘录治小儿撮口病,但看舌上有疮如粟米大是也。以蜈蚣汁,刮破指甲,研,敷两头肉,瘥。如无生者,干者亦得。抱朴子云∶末蜈蚣以治蛇疮。衍义曰蜈蚣,背光黑绿色,足赤,腹下黄。有中其毒者,以鸟鸡屎水稠调,涂咬处,效。大蒜涂之,亦效。复能治丹毒瘤。蜈蚣一条干者,白矾皂子大,雷丸一个,百部二钱,秤,同为末,醋调涂之。又畏蛞蝓,不敢过所行之路,触其身则蜈蚣死,人故取以治蜈蚣毒。桑汁、白盐亦效。

《中药学》蜈蚣

本品为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的虫体。

辛,温。有毒。入肝经。

祛风、解痉、解毒。

1.用于急慢惊风、破伤风。

蜈蚣能通经络而息肝风,肝风除而痉厥自止,故有祛风解痉之效。对于急慢惊风及破伤风呈现痉挛抽搐、角弓反张等症者,常与全蝎、钩藤、僵蚕等药配合应用。

2.外用治疮疡肿毒、瘰历溃烂等症。

蜈蚣有解毒功效,以本品和盐进油,取油擦小儿秃疮;以茶叶末同敷,可治瘰历溃烂。

此外,本品又能止痛、解蛇毒,可用于风湿痛及毒蛇咬伤。

蜈蚣(晒干或烘干用)

三分至一钱,煎服。外用适量。

蜈蚣星风散《医宗金鉴》:蜈蚣、天南星、防风、江螵。治破伤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qshaonq.com/szxdzz/5805.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