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版)
60.什么样的糖尿病病人要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能否应用胰岛素?
答:以下几种情况是胰岛素治疗的适应症:(1)首先用于1型糖尿病病人的替代诊疗,他们不打胰岛素就很容易发生急性并发症而危及生命;(2)用于治疗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和乳酸性酸中毒;(3)用于控制糖尿病病人围手术期、糖尿病妊娠和分娩期血糖;(4)糖尿病病人并发急性感染;(5)糖尿病病人并发结核;(6)糖尿病病人有慢性肝、肾疾病及功能不全(7)口服降糖药失效的2型糖尿病病人,尤其是消瘦者,这类病人不打胰岛素就难以得到满意的控制,久而久之就会发生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61.2型糖尿病病人打了胰岛素后会变成1型糖尿病病人吗?
答:有人该注射胰岛素而坚决不注射,是因为害怕“注射胰岛素2型糖尿病就变成1型糖尿病”,这种想法实际上是一种错误的观念。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从病因看是一类疾病的两种类型,之间不可能互相转变。病人到底是哪一类型的糖尿病,与是否注射胰岛素毫无关系,是否注射胰岛素只能根据临床需要,1型糖尿病不注射胰岛素也还是1型,不注射胰岛素马上就会发生问题;而2型糖尿病注射了胰岛素也还是2型,即使强行停用胰岛素,也不过是血糖控制不佳,不会立即发生严重的后果。所以如果糖尿病病人有使用胰岛素的指征,就应该立即注射胰岛素。
62.糖尿病患者易患哪些皮肤病?
答:1)感染性皮肤病:疖、痈、体癣、股癣、红癣、念珠菌病等; 2)瘙痒症 3)糖尿病硬化性水肿4)血管性障碍引起的皮肤病:糖尿病性坏疽、糖尿病性脂肪萎缩、糖尿病性皮肤潮红、紫癜、糖尿病性类脂肪渐进性坏死、糖尿病性大疱等。5)脂肪代谢障碍引起的皮肤病:糖尿病性黄瘤、睑黄斑瘤、胡萝卜素黄瘤症。6)神经病变引起的糖尿病性无汗症、糖尿病性神经性溃疡。
63.糖尿病病人如何自己观察病情?
答:糖尿病病人自己了解病情,可通过自行检测血糖(指尖血),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来了解病情的控制情况,也可以选择简便易行的尿糖检测。检验尿中是否含有糖或其含糖量的多少极为重要,医生可以用来帮助诊断,病人可以用来了解自己的病情变化,并可作为调整饮食和用药剂量的依据。任何一个糖尿病病人,都应该学会检验尿糖,并且记录检验的结果。原理:利用蓝色斑氏液中的硫酸酮,加热后能与尿中的葡萄糖发生还原反应,产生氧化亚铜,形成棕红色的沉淀物,使蓝色斑氏溶液由绿色变成棕色。试剂:医院的药房中均可买到,是含有一事实上比例的硫酸铜、柠檬酸钠及无水硫酸钠的水溶液。方法:把放入斑氏液的试管在酒类上加热至沸,再用吸管取尿液两滴滴入试管中,与斑氏液混匀,再次加热至沸腾1-2分钟,待冷却后观察结果。检验结果观察:由于尿中含糖量不同,试液可以呈现不同深度的颜色变化。根据试剂的颜色和沉淀不同,可分别用阴性和阳性来表示。结果判别:阴性(-),斑氏液仍为蓝色,且无沉淀物,说明尿中无糖。一个加号(+),斑氏液呈绿色,冷却后可有少许沉淀,说明尿中有糖。
64.尿量与尿糖有什么关系?
答:血中葡萄糖升高,产生了渗透性利尿,尿量越多,尿糖也越多,尿量与尿糖成正比关系。为了能正确判断病情的变化,了解一天内尿中排糖情况,可作如下初步估计:尿糖(+)含糖0.5克/毫升尿内尿糖(++)含糖1.0克/毫升尿内尿糖(+++)含糖1.5克/毫升尿内尿糖(++++)含糖2.0克/毫升尿内
65.什么叫四段尿?
答:将1天24小时分为4个阶段,各段所留的尿液量称为相应的段尿。每段尿中所含的糖量,称为相应的段尿糖。在一般情况下,段尿糖可反映时间内的血糖水平。第一段尿:早饭后到午饭前(早晨7:30-中午11:30)第二段尿:午饭后到晚饭前(中午11:30-下午5:30)第三段尿:晚饭后到晚睡前(下午5:30-晚睡前10:30)第四段尿:晚睡后到次日早饭前(晚睡后10:30-次日晨7:30)将每段尿分别保留,记录每段尿量;并分别检测每段混合后的尿糖定性,将结果详细记录在册。
66.怎样留24小时尿
答:24小时的尿糖定量,在观察病情的变化中,有其重要参考价值。能否留好24小时尿,将会直接影响到它的科学性及临床意义。1.具体方法(1)留尿之日早晨8点主动排尿,因这次是8点钟以前产生的尿,应弃之不要。(2)8点以后至次日8点,24小时内每次的排尿量,应全部保留在干净的容器里。(3)次日8点也应主动排尿,这次尿是8点以前产生的,必须全部留下。(4)将24小时的尿收集搅匀,计出总量。(5)将混匀的24小时尿液取出毫升,送化验检测。2.注意事项(1)把收集的尿液放置阴凉的地方,防止细菌侵入繁殖,以免影响化验结果。(2)在气候炎热时,尿液中要放防腐剂,以免尿糖分解、发酵及细菌繁殖,从而影响结果的正确性。(3)把尿放入冰箱内保存,较为理想。
67.什么是糖化血红蛋白及临床意义是什么?
答:糖化血红蛋白是葡萄糖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之间形成的非酶催化的稳定糖基化合物。正常人血红蛋白中的糖化血红蛋白约在6.5%以下。糖化血红蛋白亲和色谱测定手段已获公认,正常参考值为5.89±0.9%(4.99%~6.79%)。糖化血红蛋白占总血红蛋白的比例与血糖的浓度成正比,可以间接反映血糖浓度的改变,同时也反映了机体糖代谢的状态。糖化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长期以来,评价糖尿病长期控制水平一直是个难题,对病情波动较大及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尤其如此。一次血糖、尿糖的测定,只能反映抽血当时的血糖水平,并且血糖随进食和糖代谢的变化而有所改变,不能说明前一段较长时间的病情变化。而糖化血红蛋白随血糖变化而变化,可以反映出病人在抽血化验前2~3个月的血糖平均水平。(2)糖化血红蛋白不仅可作为糖尿病的病情监测指标,亦可作为轻症、2型、“隐性”糖尿病的早期诊断指标。但不是诊断糖尿病的敏感指标,不能取代现行的糖耐量试验,可列为糖尿病的普查和健康检查项目。(3)正常人的糖化血红蛋值6.5%。如果糖化血红蛋值大于8%时,说明患者存在着持续性高血糖。
68.糖尿病易并发哪些疾病?
答:糖尿病常并发急性并发症、慢性并发症和伴发病及感染。(1)急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非酮症性高渗综合征、乳酸性酸中毒。(2)慢性并发症,主要表现在大、小血管病变及神经病变基础上,其并发的慢性疾病有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病、肾脏病、眼部并发症(视网膜病变、白内障、屈光异常、糖尿病眼肌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糖尿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皮肤病变等。(3)伴发病及感染,主要包括低血糖症、代谢综合征、勃起功能障碍、急慢性感染。上述并发症或伴发病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69.为什么说糖尿病最可怕的是并发症?
答: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全身进行性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或绝对不足而形成持续性的高血糖特征。这种持续的高血糖症可以导致一些组织器官的代谢异常,继而引起功能障碍及形态上的改变,最容易受到危害的是大、小血管及神经系统等。尤以并发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病较多,视网膜病变、肾病等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病也不少。因此,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而可怕的是其并发症。实际上糖尿病对机体组织上的损伤,远非这些,据有关资料显示,糖尿病人群的心血管疾病年发病率比年龄及性别相同的非糖尿病人群高2~3倍,糖尿病人群的失明发生率比年龄及性别相同的非糖尿病人群高10-23倍,糖尿病男性与女性的截肢率比同性别的非糖尿病患者人群分别高10.3倍和13.8倍,糖尿病人群的肾功能衰竭发生率比年龄性别相同的非糖尿病人群高17倍。目前,糖尿病并发症所导致的死亡率仅次于心血管、脑血管病和肿瘤。中老年糖尿病患者,常死于冠心病、心肌梗塞、脑中风;青少年患者,常因并发肾功能衰竭而死亡。此外,糖尿病并发重症感染、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也是主要致命原因之一。可见,预防糖尿病急性及慢性并发症是至关重要的。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