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知否,不开刀也能治疗胆总管结石
01
什么是胆总管结石?
胆总管结石,顾名思义就是位于胆总管内的结石。
胆总管结石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率在近年呈现出增长的趋势,我国患病率为8-10%,西方患病率为5-22%。文献研究认为胆总管结石的形成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其相关的因素有胆石症家族史、饮酒、蛔虫史、既往胆道炎症、BMI≥25kg/㎡、油腻饮食、荤食习惯、高脂血症、女性绝经及多次怀孕等。
胆总管结石又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因胆道感染、胆汁淤积、胆道蛔虫等原因导致的胆总管内形成的结石称为原发性胆总管结石。结石外观多为棕黑色、质软、易碎、形状各异、大小及数目不一。有的状如细沙或不成形的泥样,称之为“泥沙样结石”。
由胆囊内掉出到胆总管内的结石为继发性胆总管结石。数量多少不一,可为单发或多发,多为胆固醇结石。
02
胆总管结石可以有哪些症状?
胆总管结石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平时一般无症状或仅有上腹部不适。当结石造成胆道梗阻时可出现腹痛或黄疸,如继发胆管炎是可有较较典型的Charcot三联征=腹痛+寒战高热+黄疸。
01
腹痛
多为胆绞痛,位于剑突下或右上腹,多为阵发性疼痛或持续性伴阵发性加剧,可向后背部或肩部放射,常伴恶心、呕吐。
02
寒战高热
胆管梗阻继发感染导致胆管炎,可引起全身性感染,约2/3的人出现寒战高热。
03
黄疸
胆管梗阻后可出现黄疸,俗称“小黄人”,即皮肤及巩膜黄染。呈间歇性或波动性,常伴尿液颜色加深和粪便颜色变浅。
04
严重并发症
严重者还会出现休克、意识障碍等。出现这种情况时,不仅是症状重,而且病情危急,需要立即就医,否则会有生命危险。
03
胆总管结石的检查方法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有B超、CT、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MRCP)及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等。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各有优缺点。
01
B超
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可作为筛查的首选方法;
02
CT
对结石诊断准确性较高,扫描速度快,可作为急诊患者的首选方法;
03
MRCP
安全、无创伤、准确率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诊断性ERCP;
04
ERCP
既是确诊手段也是治疗手段。
不开刀的治疗方法——ERCP
ERCP(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手术是利用内窥镜在十二指肠找到胆管在肠道的开口十二指肠乳头,从十二指肠乳头逆行进入胆管,局部小切开或扩张后将结石取出。这种技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一般3—5天就可出院。且该技术是目前公认的诊断胰胆管疾病的金标准。适用于胆管结石、胆囊切除后胆管残余结石、急性胆源性重症胰腺炎、化脓性胆管炎、十二指肠乳头癌、慢性胰腺炎及胰管结石、胆管癌或胰头癌引起的梗阻性黄疸等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具体视频点击文章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
上面视频中用到的取石方法主包括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ST)后球囊取石及网篮取石,我们在临床工作进行中,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两种方法结合使用,术后部分患者会进行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该操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有效降低胆管压力,用于治疗和预防胆管感染,同时也能减少手术并发症(胰腺炎)的发生。另外,在ERCP的基础上,我们也可以进行胆管及胰管支架置入术、胆道狭窄扩张术、胆道活检术等。
重在预防
01
心理指导
结石因为其复杂的病因和易复发性,发病急、快,需要及时就医诊治,手术效果显著。患者应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树立信心。
02
饮食指导
①规律的饮食:有规律的进食(一日三餐)是预防结石的最好方法。
②营养适度:适当限制饮食中脂肪和胆固醇的含量,少食肥肉、动物的内脏和食油多的食物,以免胆汁中胆固醇的浓度高。植物油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③保证食物中摄入足够量的优质蛋白(牛奶、蛋类、鱼类和瘦肉等),有助于预防胆色素结石的发生。
④科学饮食:宜食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的物质。Vit-A能保持胆囊上皮组织的健全,Vit-C能改善机体的新陈代谢,减少结石的形成及发生。
⑤多饮水使胆汁稀释:有利于稀释胆汁,使胆汁排出通畅,饮水量每日ml为益。这样可起到预防胆结石的作用。
⑥讲究卫生,防止肠道蛔虫的感染。
03
运动指导
可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机体免疫力,但应避免剧烈运动。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视频转载于网络侵删
图文:刘月圆
审核:郑庆芬
宋明洋
编辑:张冀豫
1
END
1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