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13日,日本决定将全球最贵的药品“Zolgensma”纳入医保,拟定单价1.67亿日元,折合人民币万元,作为全球首款治疗肌肉萎缩症(SMA)的基因药物,年,瑞舒诺华公司在推出该药物时,标价高达.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万元)。
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一种由基因缺陷导致的运动神经元受损的遗传罕见病,因运动神经元中生产SMN蛋白质的基因存在缺陷,导致神经信号传导受阻,进而造成运动神经元退化、肌肉萎缩无力,最终导致死亡的一种疾病。其特点是脊髓前角细胞变性,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对称性,肢体近端为主的广泛性弛缓性麻痹与肌萎缩,智力发育及感觉均正常。本病临床表现差异较大,根据患者起病年龄和临床病程,将SMA由重到轻分为4型:
1型也称Werdnig-Hoffman病,即婴儿型,约占全部SMA病例的45%。患儿出生后6个月内起病,出现迅速发展的进行性、对称性四肢无力,最大运动能力不能达到独坐。肌无力以近端为著,由于显著肌张力低下,平躺时下肢呈“蛙腿”样姿势。患儿表情及眼球运动正常,舌肌束颤,口咽部肌群无力导致哭声低弱、吸吮无力、咽反射减弱,易发生误吸。由于肋间肌受累比膈肌更重,导致矛盾呼吸,胸廓呈现特征性“钟形”畸形。呼吸肌无力突出,多数患儿在2岁内死于呼吸衰竭。
2型也称Dubowitz病,即中间型,约占30%~40%。患者多在生后6~18个月起病,进展较1型慢,最大运动能力可达到独坐,但独坐年龄可能落后于正常同龄儿,不能独站或独走。肌无力以近端为著,下肢重于上肢,面肌及眼外肌不受累,舌肌萎缩伴肌束颤,四肢腱反射消失,肢体远端可观察到肌束颤。随着病程进展,出现吞咽困难、咳嗽无力、呼吸功能不全、脊柱侧弯、关节挛缩等合并症。部分患儿在儿童期丧失独坐能力。尽管寿命缩短,但多数可以活到成年期。
3型也称Kugelberg-Welander病,即青少年型,约占20%。患者多在出生18个月后起病,早期运动发育正常,可独走,部分独走时间延迟。随年龄增长出现以近端为主的肌无力,下肢重于上肢,最终部分丧失独走能力,逐渐依赖轮椅。随病情进展,可出现肢体肌束颤、足部畸形,部分患者因脊柱侧弯、呼吸功能不全等影响日常生活,预期寿命不缩短或轻度下降。
4型晚发型,即成人型,早期运动发育正常,成人起病,出现肢体近端无力,进展缓慢,预期寿命不缩短。
图片来源于站酷海洛
SMA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临床并不少见。约2%的常规人群都携带有脊髓型肌肉萎缩症的致病基因,若父母皆为基因携带者,新生儿的发病率约为25%。
治疗SMA的传统药物“Spinraza”价格高昂,第一年用药75万美元,此后每年仍需37.5万美元。“Zolgensma”适用于两周岁以下患儿,通过再造能生产正常蛋白质的基因弥补缺陷,且只需注射一次即可治愈。不过,日本的医保规定,医药费的70%都由政府支付,民众仍需负担30%,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也是个不小的数额。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