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癣(tineacorporis)是除手足、毛发、甲板以及阴股部以外光滑皮肤上发生的皮肤癣菌感染。股癣(tineacruris)是腹股沟、会阴部和肛周、臀部的皮肤癣菌感染。病原菌以小孢子菌、毛癣菌为主,亦见表皮癣菌。
1.皮损形态:损害为丘疹、水疱或丘疱疹,干燥后脱屑,皮损逐渐向周围扩展,形成环状,中心常可自愈,呈同心圆,多环,互相套叠,有活动进展的边缘,边界清楚.有鳞屑,自觉瘙痒。好发于潮湿多汗部位,如腰部、腹股沟等处。2.难辨认癣:长期外用糖皮质激素所致,偶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所致。皮损不典型,广泛,而无隆起的鳞屑性边缘,表现多样。3.真菌检查:皮损活动性边缘取鳞屑加10%氯氧化钾可检出病原真菌。亦可加乳酸酚棉蓝或10%氧氧化钾-50%派克墨水染色后观察,可见菌丝和孢子。4.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好发部位及真菌检查,诊断不难。其他有时应与钱币状湿疹、神经性皮炎、叠瓦癣、结核样型麻风皮损、环形红斑、环状肉芽肿、红癣、腋毛癣、脂溢性皮炎等相鉴别。
(一)治疗原则体癣对局部用抗真菌剂反应良好,原则上以外用药为主,包括水杨酸苯甲酸酊、复方雷锁辛搽剂、10%冰醋酸溶液、无色品红液,一般疗程在2周以上。
(二)基本治疗靶向治疗:杀灭和消除致病真菌,达到病原学和临床痊愈。治疗选择:外用抗真菌剂为主。泛发性体癣可选用系统性抗真菌治疗,特比奈芬、伊曲康唑。局部用药:1、咪唑类:克霉唑,咪康唑,酮康唑(2%乳膏,洗发剂),奥西康唑,丝他康唑(2%乳膏),硫康唑(1%乳膏)。2、丙烯胺类:奈替芬(1%乳膏),特比奈芬。3、吗啉类:阿莫罗芬。4、环吡酮类:环吡酮胺。5、硫脲类:利拉奈酯。6、苄胺类:布替奈芬。7、其他:1%环吡酮胺乳膏、十一碳烯酸(20%乳膏)、3%氯碘羟喹乳膏、10%双碘喹啉。
(三)治疗措施1.局部治疗(1)抗真菌药:1%联苯苄唑霜、2%咪康唑霜、2%克霉唑霜等。涂搽时自外向里,要超过皮损以外3~5mm.为避免复发,每日1~2次,一般疗程2周以上。损害消退后再用1周,以消灭毳毛内真菌。(2)抗真菌及角质剥离剂:复方水杨酸酊(水杨酸3~6g.苯甲酸6~12g.乙醇加至l00ml).复方雷锁辛搽剂(饱和碱性复方乙醇液l0ml、15%碳酸溶液l00ml,硼酸1g、丙酮5ml、雷锁辛l0g)等。2.全身治疗(1)成人:泛发性或炎症明显者,可口服伊曲康唑l00mg/d,连续15天;或mg/d.连续7天)或特比萘芬(mg/d,连续1~2周)、氟康唑(mg/周,连续2-3周;或50mg/d,连续2~3周)等。(2)特比奈芬儿童使用:青少年,体重40kg(通常年龄12岁),每次1片(mg),每天1次;儿童体重20~40kg(通常年龄5~12岁),每次半片(mg),每天1次;儿童体重20kg(通常年龄5岁),临床上资料有限,只有在没有其他可选择的治疗方法以及潜在的治疗效益大于可能的危险情况才可使用,口服特比萘芬不推荐用于年龄2岁儿童。(3)伊曲康唑在儿童中使用:剂量、疗效合安全性缺乏足够的临床数据资料。Gupta等用伊曲康唑治疗85例真菌感染患儿(其中头癣61例、体股癣15例、手足癣8例、甲真菌病1例),每日5mg/kg,体股癣持续治疗1周,手足癣2周,疗效满意,真菌学治愈率、临床治愈率钧超过80%。小于2%的患儿出现不良反应,表现为头痛、肠胃道不适或皮疹,有3例患儿出现轻度、可逆、无症状的血清生化值异常。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