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白花蛇(1条,温水洗净,头尾各去寸,酒浸,去骨刺,取净肉)40克,全蝎(炒)4克,当归4克,防风4克,羌活4克,独活0克,白芷0克,天麻0克,赤芍药0克,甘草0克,升麻0克。
制法:上锉,以绢袋盛贮,用糯米斗蒸熟,如常造酒,以袋置缸中,待成,取酒同袋密封,煮熟,置阴地7日出毒。
用法:每温饮数杯,常令相续。
白花蛇:为蝮蛇科动物尖吻蝮(五步蛇)的干燥全体。主产于湖北、浙江、江西、福建等地。以条大、干燥、头尾齐全、花纹斑块明显者为佳。小白花蛇:又名金钱白花蛇、花蛇、小花蛇、百节蛇、银环蛇、金钱蛇、金钱蕲蛇。为眼镜蛇科银环蛇(银报应、寸白蛇、白菊花、断肌甲、多条金甲带、百节蛇、白节蛇、手巾蛇)银环蛇的幼蛇。除去内脏,盘成圆形如钱大。功效与白花蛇相似,但用量较轻。主产于广东、广西等地。非白花蛇正品。以头尾齐全、干燥、色泽明亮、盘小者为佳。白花蛇产于我国的广东、广西等省区,
身上的花纹呈方形,胜
似白花;蛇头大似三角形,身长0.6~1.米,嘴里长着4只长牙,背上有4块斜方格,腹部也有斑纹,白色横纹较多。黑白相间。
小白花蛇,头部两腮部位,白色。花纹较清晰,间距明显,比赤练蛇宽。
大白花蛇,随着年龄增长,头部两腮白色部位逐渐减小至消失。环纹黑白区分更明显。
右图,真假可区分,左是正品白花蛇,右是赤练蛇。
凡用白花蛇,春秋二季用酒浸三夜,六、七月浸一夜,十一、十二月则浸五夜,然后取出用炭火焙干,如此三次;再用瓶装好,埋在地下一夜,消除火气,除去皮、骨,肉用。
性味:味甘。咸。性平。有毒。
在中医学方面,小白花蛇(俗称,金钱白花蛇)使用更为平凡,更容易入药。多为泡酒,或磨粉服用。
对偏瘫,瘫痪,手足麻木,中风,风湿,关节炎,牛皮癣,等顽固疾病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甘咸,温,有毒。
①《开宝本草》:味甘咸,温,有毒。
②《本草图经》:有大毒。
入肝、脾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肝二经。
②《本草再新》:入脾经。
功效主治肉:主治中风及肢体麻木不仁、筋脉拘急、口眼歪斜、半身不遂、骨节疼痛、脚软不能长久站立。瘙痒及疥癣。又能治肺风鼻塞、瘾疹、身上自癜风、疠疡斑点;破伤风、小儿风热及急
金钱白花蛇
慢惊风抽搐。李时珍说:风善行数变,蛇亦善行数蜕,又食石南藤,所以能透骨搜风,截惊定搐,为风痹惊、瘀癣恶疮之要药。
眼睛:主治小儿夜啼。以一只为末,用竹沥调少许灌入。
附方:驱风膏治风瘫疠,遍身疥癣。用白花蛇肉四两酒炙,天麻七钱半,薄荷二钱半,研末。放入好酒二升,蜜四两,用瓦器熬成膏。每天服一盏,用温汤送服一日三次。
性味归经:甘、咸,温;有毒。归肝经。
功能主能:祛风,通络,止痉。用于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歪,半身不遂,抽搐痉挛,破伤风,麻风疥癣,瘰疬恶疮。
用法用量:~4.5克。研粉吞服1~1.5克。
(1)对风湿痹痛、筋脉拘急等症,可配伍豨签草、独活、威灵仙等药同用;治口眼喎斜、语言蹇涩,或筋脉挛急、肌肉麻痹等症,可与全蝎、当归、羌活、白芷等配伍应用,或浸酒服。治破伤风,痉挛抽搐及小儿惊风痉厥,配伍乌梢蛇、蜈蚣等药同用。此外,白花蛇又可用于麻风,疥癣,具有祛风攻毒之效,可与乌梢蛇、雄黄等药同用。
药方选录
1、治疗中风伤酒半身不遂口目歪斜骨节疼痛及年久疥癣、恶疮、风癞诸症:白花蛇一条(以酒洗润透去骨刺取肉00克)羌活克当归身克天麻克秦艽克五加皮克防风50克.各锉匀以生绢袋盛之入金华酒坛内悬起安置入糯米生酒醅五壶浸袋箬叶密封安坛于大锅内水煮一日取起埋阴地七日取出.每饮一、二杯.仍以滓日干碾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用煮酒吞下.切忌见风、犯欲及鱼、羊、鹅、面发风之物.(《濒湖集简方》白花蛇酒)
、治疗脑风头痛时作及偏头疼:地骨皮一分白花蛇(酒浸炙去皮、骨)、天南星(浆水煮软切焙)各50克荆芥穗克石膏(研飞过)克.上五味捣研为散.每服5克入腊茶5克汤点服食后临卧.(《圣济总录》地骨皮散)
、治疗九漏瘰疬发于项腋之间憎寒发热或痛或不痛:白花蛇(酒浸软去皮、骨焙干)克生犀(镑).5克黑牵牛5克(半生半炒)青皮5克.上为末.每服10克腻粉.5克研匀五更糯米饮调下巳时利下恶物.更候十余日再进一服.忌发风壅热物.如已成疮一月可效.(《三因方》白花蛇散)
4、治疗疥癞遍身诸药不能及者:生白花蛇取中剂断火烧一大砖令通红沃醋令热气蒸便置蛇于上以盆覆宿昔如此三过去骨取肉芼以五味令过熟与病者顿啖之瞑眩一昼夕乃醒疮疕随皮便退.(《本草图经》)
相关资料:
①《开宝本草》:“白花蛇,白花者良。生南地及蜀郡诸山中。九月、十月采捕之,火干。”
②《本草图经》;“白花蛇,今黔中及蕲州、邓州皆有之。具文作方胜白花,喜螫人足。治风速于诸蛇,然有大毒,头尾各一尺尤甚,不可用。”
③《本草衍义》:“诸蛇鼻向下,独白花蛇鼻向上,背有方胜花纹,以此得名。”
④《纲目》:“花蛇,湖、蜀皆有,今惟以蕲蛇擅名。然蕲地亦不多得,市肆所货,官司所取者,皆自江南兴国州诸山中来。其蛇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有二十四个方胜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长一、二分,肠形如连珠。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叶,人以此寻获。先撒沙土一把,以叉取之,用绳悬起,刀破腹去肠物,则反尾洗涤其腹,盖护创尔。乃以竹支定,屈曲盘起,扎缚炕干。出蕲地者,虽干枯而眼光不陷,他处者则否矣。按元稹《长庆集》云,巴蛇凡百类,惟襄鼻白花蛇,人常不见之,毒人则毛发竖立。然今蕲蛇亦不甚毒,则黔、蜀之蛇虽同有白花,而类性不同,故入药独取蕲产者也。”“黔蛇长大,故头尾可去一尺,蕲蛇止可头尾各去三寸,亦有单用头尾者。大蛇一条,只得净肉四两而已。久留易蛀,惟取肉密封藏之,十年亦不坏也。”
⑤《本经逢原》:“凡疬风曾服过大风子仁者,服白花蛇无效。”
全蝎:春末至秋初捕捉,除去泥沙,置沸水或沸盐水中,煮至全身僵硬,捞出,置通风处,阴干。
炮制方法:除去杂质,洗净,干燥。性味:辛,平。归经:归肝经。功效: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主治:用于肝风内动,痉挛抽搐,小儿惊风,中风口?,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偏正头痛,疮疡,瘰疬。相关配伍:1、牙痛难忍:附子尖、天雄尖、全蝎各七个,生研为末,点之。(《永类方》)
、小儿胎痫:琥珀、朱砂各少许,全蝎一枚。为末。麦门冬汤调一字服。(《直指方》)
、小儿噤风:初生口噤不乳。用蝉蜕二七枚,全蝎(去毒)二七枚。为末。入轻粉末少许,乳汁调灌。(《全幼心鉴》)
用法用量煎服,~6g。外用适量。
当归:其根可入药,是最常用的中药之一。具有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抗癌、抗老防老、免疫之功效。
药用价值:基原:全当归根略呈圆柱形,根上端称“归头”,
主根称“归身”或“寸身”。支根称“归尾”或“归腿”,全体称“全归”。全当归既能补血,又可活血,统称和血;当归身补血,当归尾破血。 乾归(见《神农本草经》)山薪(见《尔雅》)白薪(见《尔雅》),文无(见《本草纲目》) 性味:甘、辛、温 ①《本经》:味甘,温。 ②《吴普本草》:神农、黄帝、桐君、扁鹊:甘,无毒。岐伯、雷公:辛、无毒。李氏:小温。 ③《别录》:辛,大温,无毒。 ④《本草述》:味苦,温,无毒。 归经:归肝、心、脾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少阴、足太阴、厥阴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肝、肺三经。 采集加工: 秋末采挖,除去须根,待水分稍蒸发后,捆成小把,上棚,用烟火慢慢熏干。 炮制:
当归:拣去杂质,洗净,闷润,稍晾至内外湿度适宜时,切片晒干。
酒当归:取当归片,用黄酒喷淋均匀,稍闷,置锅内用微火炒,取出,放凉(每当归片斤,用黄酒10斤)。
《雷公炮炙论》:凡使当归,先去尘并头尖硬处一分已来,酒浸一宿。
功能主治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主血虚诸证;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结聚;崩漏;虚寒腹痛;痿痹;肌肤麻木;肠燥便难;赤痢后重;痈疽疮疡;跌扑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g;或入丸、散;或浸酒;或敷膏。
注意
湿阻中满及大便溏泄者慎服。
防风:味辛、甘,性微温。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的功效。
性味:味辛、甘,性微温。归经:归膀胱、肺、脾、肝经。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主治:用于外感表证,风疹瘙痒,风湿痹痛,破伤风正,脾虚湿盛。相关配伍:1、治一切眼疾:蕤仁(去油)三钱,甘草、防风各六钱,黄连五钱,以三味熬取浓汁,次下蕤仁膏,日点。(孙氏《集效方》)、骨蒸烦热及一切虚劳烦热,大病后烦热,并用地仙散:地骨皮二两,防风一两,甘草(炙)半两。每用五钱,生姜五片,水煎服。(《济生方》)
、小便淋涩:三物木防己汤∶用木防己、防风、葵子各二两。咀。水五升,煮二升半,分三服。(《千金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克。外用:适量,煎水熏洗。禁忌:阴血亏虚、热病动风者不宜使用;血虚发痉、阴虚火旺者慎用。炮制方法:除去残茎,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切片,晒干。羌活:性温,祛寒湿,用于外感风寒、头痛无汗、寒湿痹、上肢风湿疼痛。
性味:味辛;苦;性温。
①《药性论》:味苦辛,无毒。
②《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性温,味辛。
③《汤液本草》:气微温,味苦甘,平。
归经:入膀胱、肾经。
①《珍珠囊》: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
②《汤液本草》:足太阳、厥阴经。
③《本草蒙筌》:手、足太阳,足少阴、厥阴经。
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痛。主外感风寒;头痛无汗;风水浮肿;疮疡肿毒。用于阳痿遗精,遗尿尿频,腰膝冷痛,肾虚作喘,五更泄泻;外用治白癜风,斑秃。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考证:出自《神农本草经》、《中华草本》、《中国药典》。
科属分类:伞形科。
功效分类:解表药;祛风湿药。
主治:外感风寒;头痛无汗;油印寒湿痹;风水浮肿;疮疡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克;或入丸、散。
独活:性味:味辛、苦,性微温。
归经:归肾、膀胱经。功效:祛风除湿,痛痹止痛。主治:用于风寒湿痹,要洗疼痛,少阴伏风头痛,风寒挟湿头痛。相关配伍:1、风毒脚弱痹满上气:独活五两,附子五两(生用,切)。以酒一斗,渍经三宿,服从一合始,以微痹为度。(《肘后方》独活酒)、脚气肿胀痛:真川独活五钱,木瓜、牛膝各一两。共为末,每服三钱,空心白汤调下。(《本草汇言》)
、中风不语:独活一两,酒二升,煎一升,大豆五合,炒有声,以药酒热投,盖之良久,酒服三合,未瘥再服。(《本草纲目》引《小品方》)
用法用量:~10g。禁忌:阴虚血燥者慎服,气血虚而遍身痛及阴虚下体痿弱者禁用。一切虚风类中,咸非独活所宜。白芷:功能主治:祛风湿,活血排脓,生肌止痛。用于头痛、牙痛、鼻渊、肠风痔漏、赤白带下、痈疽疮疡、皮肤瘙痒。
白芷还有美容功效,挑选大而色纯白无霉迹的白芷,取其根部,碾为极细末,掺入到一小瓶普通护肤品中,充分搅拌和匀,坚持使用,有一定的增白效果。
性味:辛,温。
①《本经》:辛,温。
②《别录》:无毒。
③《滇南本草》:性温,味辛微甘。
④《药物图考》:有小毒,臭香,味辛。
[归经]入肺、脾、胃经。为阳明经引经药。
①《珍珠囊》: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手太阴肺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胃三经。
③《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
天麻:
1、性味:甘,平。
①《本经》:味辛,温。
②《药性论》:无毒。味甘,平。
③《医学启源》:气平,味苦。
、归经:入肝经。
①《纲目》:入肝经气分。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肝、膀胱二经。
③《本草新编》:入脾、肾、肝、胆、心经。
、功效:息风,定惊。治眩晕眼黑,头风头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语言蹇涩,小儿惊痫动风。
①《本经》:主恶气,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
②《别录》:消痈肿,下支满,疝,下血。
③《药性论》:治冷气顽痹,瘫缓不遂,语多恍惚,多惊失志。
④《日华子本草》:助阳气,补五劳七伤,通血脉,开窍。
⑤《开宝本草》:主诸风湿痹,四肢拘挛,小儿风痫、惊气,利腰膝,强筋力。
⑥张元素:治风虚眩晕头痛。
⑦《本草汇言》:主头风,头痛,头晕虚旋,癫痫强痉,四肢挛急,语言不顺,一切中风,风痰。
4、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钱;或入丸、散。
用药禁忌《雷公炮炙论》:使御风草根,勿使天麻,二件若同用,即令人有肠
天麻根
结之患。服用天麻出现的常见不良反应有:头晕、恶心、胸闷、皮肤丘疹伴瘙痒等,个别会出现面部或全身浮肿,甚至脱发现象。不仅单用天麻会发生这类反应,有的人服了含天麻的汤剂如半夏白术天麻汤等、中成药如天麻丸、天麻蜜环菌糖衣片后,同样会出现对天麻过敏的症状。对天麻的副作用或使用禁忌,古人早有认识。如《本草纲目》云:“久服天麻,遍身发出红丹。”《本经逢原》也云:“天麻性虽不燥,毕竟风剂,若血虚无风,火炎头痛、口干便闭者,不可妄用。”清代名医吴仪洛更是直言:“血液衰少及非真中风者忌用”。现代药理实验证明:天麻有一定毒副作用,天麻中毒剂量是40克以上,中毒潜伏期是1-6小时。
常见方剂1、《圣济总录》天麻丸:
①治偏正头痛,首风攻注,眼目肿疼昏暗,头目旋运,起坐不能:天麻一两半,附子(炮制,去皮、脐)一两,半夏(汤洗七遍,去滑)一两,荆芥穗半两,木香半两,桂(去粗皮)一分,芎藭半两。上七味,捣罗为末,入乳香匀和,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渐加至十丸,茶清下,日三。
②治中风手足不遂,筋骨疼痛,行步艰难,腰膝沉重:天麻二两,地榆一两,没药三分(研),玄参、乌头(炮制,去皮,脐)各一两,麝香一分(研)。上六味,除麝香、没药细研外,同捣罗为末,与研药拌匀,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温酒下,空心晚食前服。
③治风湿脚气,筋骨疼痛,皮肤不仁:天麻(生用)五两,麻黄(去
天麻中药材(6张)
根、节)十两,草乌头(炮,去皮)、藿香叶、半夏(炮黄色)、白面(炒)各五两。上六味,捣罗为细末,滴水丸如鸡头大,丹砂为衣。每服一丸,茶酒嚼下,日三服,不拘时。
、《本草汇言》:治小儿风痰搐搦,急慢惊风,风痫:天麻曲两(酒洗,炒),胆星三两,僵蚕二两(俱炒),天竺黄一两,明雄黄五钱。俱研细,总和匀,半夏曲二两,为末,打糊丸如弹子大。用薄荷、生姜泡浓汤,调化一丸,或二、三丸。
、《昔济方》天麻丸:消风化痰,清利头目,宽胸利膈,治心忪烦闷,头晕欲倒,项急,肩背拘倦,神昏多睡,肢节烦痛,皮肤瘙痒,偏正头痛,鼻齆,面目虚浮:天麻半两,芎藭二两。为末,炼蜜丸如芡子大。每食后嚼一丸,茶酒任下。
4、《十便良方》天麻酒:妇人风痹,手足不遂:天麻(切)、牛膝、附子、杜仲各二两。上药细锉,以生绢袋盛,用好酒一斗五升,浸经七日,每服温饮下一小盏。
5、《魏氏家藏方》天麻丸:治小儿诸惊:天麻半两,全蝎(去毒,炒)一两,天南星(炮,去皮)半两,白僵蚕(炒,去丝)二钱。共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天麻子大。一岁每服十丸至十五丸。荆芥汤下,此药性温,可以常服。
6、《清·光绪皇帝医方》:
①主治前额头痛,洗药方。成份:天麻克,香白芷6克,防风4.5克,葛根4.5克,金银花6克,生石膏9克,川椒克,乳香克。水煎,洗之。
②主治偏正头痛,头目昏重等,天麻祛风清上洗药方。成份:天麻克,防风9克,川芎6克,白芷6克,薄荷克,桑叶6克,甘菊4.5克。用水熬透,洗之。
7、《医学心语》:主治痰饮上逆,痰多心悸,眩晕头痛等症,半夏白术天麻汤。组成:半夏9克,天麻9克,白术9克,茯苓9克,橘红6克,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枚。
8、《外科正宗》:玉真散。治风毒痰阻之破伤风。牙关紧急,口撮唇紧,身体强直,角弓反张,脉弦紧。南星6克,防风6克,白芷6克,天麻6克,羌活6克,白附子6克。上为末,每服10克,热酒一盅调服,更敷伤处。方中天麻长于熄风止痉,为佐药。
9、《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天麻钩藤饮。治肝阳偏亢,肝风上扰证。头痛,眩晕,失眠,舌红苔黄,脉弦。天麻9克,钩藤1克,石决明18克,栀子9克,黄芩9克,川牛膝1克,杜仲9克,益母草9克,桑寄生9克,夜交藤9克,朱茯神9克。水煎服。方中天麻入肝经,有平肝熄风之效,且有定眩晕之专长,为君药。
常见药膳天麻乌鸡汤
天麻富含天麻素、天麻多糖、维生素A、甙类、生物碱、香荚兰醇、香荚兰醛、琥珀酸、β-谷甾醇、黏液质等,其中天麻素和天麻多糖是主要成分。可入膳,制成天麻核桃鱼、天麻炖土鸡、天麻竹沥粥、天麻冬菜扣肉、天麻烧牛尾、天麻鸭子、天麻煮鸡蛋、天麻山鸡火锅、天麻猪脑粥、天麻猪排骨火锅、天麻炖鸽子、天麻鱼头汤等食用,亦可起到一定治疗作用。
赤芍药:味酸、苦,性微寒;归肝、心、脾经;入血分,敛降而微散。
具有清热凉血止血,活血散瘀止痛的功效。
主治温毒发斑,吐血衄血,血痢便血,崩漏,淋症,带下,目赤肿痛,痈肿疮疡,头胸胁腹瘀血疼痛,积聚,痛经经闭,风湿痹痛,跌扑损伤。
性味:酸苦,凉。
①《本经》:"味苦,平。"
②《吴普本草》:"桐君:甘,无毒。岐伯:咸。李氏:小寒。雷公:酸。"
③《别录》:"酸,平微寒,有小毒。"
④《本草衍义》:"味涩苦。"
归经:入肝、脾经。
①《珍珠囊》:"足太阴脾经。"
②《汤液本草》:"入手足太阴经。"
③《本草经疏》:"手足太阴引经药,入肝、脾血分。"
④《药品化义》:"入肝、小肠二经。"
⑤《本草经解》:"入心与小肠。"
功能主治:行瘀,止痛,凉血,消肿。治瘀滞经闭,疝瘕积聚,腹痛,胁痛,衄血,血痢,肠风下血,目赤,痈肿。
①《本经》:"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②《别录》:"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
③《药性论》:"治肺邪气,腹中疞痛,血气积聚,通宣脏腑拥气,治邪痛败血,主时疾骨热,强五脏,补肾气,治心腹坚胀,妇人血闭不通,消瘀血,能蚀脓。"
④《日华子本草》:"治风补劳,主女人一切病并产前后诸疾,通月水,退热除烦,益气,天行热疾,瘟瘴惊狂,妇人血运,及肠风泻血;痔瘘、发背、疮疥,头痛,明目,目赤,胬肉。"
⑤《开宝本草》:"别本注云,利小便,下气。"
⑥《滇南本草》:"泻脾火,降气,行血,破瘀,散血块,止腹痛,退血热,攻痈疮,治疥癞。"
⑦《药品化义》:"泻肝火。"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钱;或入丸、散。
注意:血虚者慎服。
①《本草经集注》:"须(一作’雷’)丸为之使。恶石斛、芒硝。畏消石、鳖甲、小蓟。反藜芦。"
②《本草衍义》:"血虚寒人,禁此一物。"
③《本草经疏》:"赤芍药破血,故凡一切血虚病,及泄泻,产后恶露已行、少腹痛已止,痈疽已溃,并不宜服。"
复方:①治妇人气血不和,心胸烦闷,不思饮食,四肢少力,头目昏眩,身体疼痛:牡丹皮、白茯苓、赤芍药、吴白芷、甘草各一两,柴胡三两(去芦)。上六味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入姜、枣,煎至七分,温服,食后临卧各-服。(《博济方》赤芍药散)
②治妇人血崩不止,赤白带下:香附子、赤芍药。上等分,为末,盐一捻,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服,食前。(《圣惠方》如神散)
③治衄血不止:赤芍药为末,水服二钱匕。(《事林广记》)
④治赤痢多腹痛不可忍:赤芍药二两,黄柏二两(以蜜拌合涂炙令尽,锉)。上药,捣筛为散,每服三钱,以淡浆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稍热服。(《圣惠方》亦芍药散)
⑤治血痢腹痛:赤芍药、黄柏(去粗皮,炙)、地榆各一两。上三味捣筛,每服五钱匕,以浆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时温服。(《圣济总录》芍药汤)
⑥治五淋:赤芍药一两,槟榔一个(面裹煨)。上为末,每服一钱,水煎,空心服。(《博济方》)
⑦治急性乳腺炎:赤芍一至二两,生甘草二钱。水煎服。如发热加黄芩,另用白蔹根、食盐少许捣敷患处。(《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备注:陕西、甘肃所产者,尚杂有变叶芍药的根,其形态大多呈纺锤状。在四川除用川赤芍外,有些地区亦有用美丽芍药及毛叶芍药的根者。四川商品并分刮皮赤芍和原皮赤芍两种,刮皮赤芍系除去外皮者,呈圆柱形,表面淡紫红色或肉白色,有顺向皱纹,断面外围淡紫色,内心有淡黄色射线。原皮赤芍系未去皮者,形状相似,但间有叉枝,外表粗皮棕红色或棕褐色。新疆所产者,除上述草芍药外,还用块根芍药,其块根作纺锤形。
摘录:《中药大辞典》
甘草:炮制: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性味:甘,平。
归经:归心、肺、脾、胃经。
功能主治: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用法用量:1.5~9g。
注意:不宜与京大戟、芫花、甘遂同用。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摘录:《中国药典》
升麻:炮制:除去杂质,略泡,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性味:辛、微甘,微寒。
归经:归肺、脾、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用于风热头痛,齿痛,口疮,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阳毒发斑;脱肛,子宫脱垂。
用法用量:~9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备注:(1)本品发表力弱,一般表症较少应用,因其透发作用,故多用于麻疹透发不畅,常与葛根配合应用。本品清热解毒以治胃火亢盛的牙龈浮烂、口舌生疮及咽喉肿痛,临床常与石膏、黄连等配伍;对热病高热、身发斑疹以及疮疡肿痛,升麻又可配银花、连窍、赤芍、当归等同用。升麻的升举阳气作用与柴胡相似,故两药往往相须为用,并多配补气药党参、黄耆以升阳举陷。
()升麻一药,主要有升举透发及清热解毒等功效。它的升举透发的功用与柴胡、葛根相近而力较强,配柴胡则用于升提,配葛根则用于透疹。至于它的清热解毒的作用颇佳,这是它的特点,配黄连、石膏可用治胃火齿痛,配黄芩、连翘、牛蒡子、板蓝根等可用治头面丹毒。
摘录:《中国药典》
《濒湖集简方》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