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单式补泻手法中,属于补法的有(多选)
A.徐徐刺入,少捻转,急速出针
B.针尖顺着经脉偱行方向刺入
C.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
D.得气后,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
[答案解析]ABC。毫针补泻手法分为单式补泻手法和复式补泻手法两大类,比如:疾徐补泻之补法为:徐徐刺入,少捻转,急速出针(A对),泻法为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捻转补泻之补法为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C对),结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反之,为泻法;迎随补泻之补法为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B对),反之,为泻法;提插补泻之补法为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以下插用力为主,反之,为泻法(D错)。
02、下列情况中,不宜立即进行针刺的是(多选)
A.过度疲劳
B.精神紧张
C.突然昏厥
D.过度饥饿
[答案解析]ABD。患者在过于饥饿(D对)、疲劳(A对),精神过度紧张(B对)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突然晕厥的患者,应立即针刺十宣、水沟等急救穴位(C错)。
03、下列选项中,属于艾灸的是(多选)
A.瘢痕灸
B.灯火灸
C.温灸器灸
D.隔盐灸
[答案解析]ACD。常用的灸法包括艾灸法和非艾灸法。艾灸法又包括艾炷灸、艾条(卷)灸、温针灸和温灸器灸(C对)。其中,艾柱灸又包括直接灸(还分为瘢痕灸和无瘢痕灸)(A对)和间接灸(还分为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D对)。灯火灸属于非艾灸法之一(B错)。
04、雷火针灸属于(单选)
A.间接灸
B.直接灸
C.艾条灸
D.天灸
[答案解析]C。常用的灸法包括艾灸法和非艾灸法。艾灸法又包括艾炷灸(又包括直接灸和间接灸)、艾条(卷)灸、温针灸和温灸器灸。其中,艾条(卷)灸分为实按灸(又包括太乙神针灸和雷火神针灸)(C对)和悬起灸。间接灸包括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A错)。直接灸包括瘢痕灸、无瘢痕灸(B错)。天灸包括白芥子灸、细辛灸、蒜泥灸和斑蝥灸(D错)。
05、下面属于泻法的是(单选)
A.出针后按压针孔
B.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
C.缓缓进针,迅速出针
D.针尖随经脉循行去的方向进针
[答案解析]B。开阖补泻手法中,出针后迅速按闭针孔为补法(A错),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按为泻法;呼吸补泻手法中,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法(B对);徐疾补泻手法中,进针时徐徐刺入,疾速出针者为补法(C错),进针时疾速刺入,徐徐出针者为泻法;迎随补泻中,进针时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D错),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第四章刺灸法各论(二)
(全国卷历年出题数:16道)
考点六:得气的概念及表现
得气,古称“气至”,近又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针下是否得气,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判断:
1.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反应。
得气时,患者的针刺部位可有酸胀、麻、重等自觉反应,还可出现热、凉、痒、痛、抽搐、蚁行等感觉,或呈现沿着一定的方向和部位传导和扩散的现象;少数患者还会出现循经性肌肤动、震颤,或见到针刺腧穴部位的循经性皮疹带或红、白线状现象。
2.医者刺手指下的感觉。
得气时,医者的刺手亦能体会到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若针刺后未得气,患者则无任何特殊感觉或反应,医者刺手亦感觉到针下空松、虚滑。
考点点拨
得气的表现的两个大方面需要记住。
考点七:得气的临床意义
得气与否以及气至的迟速,不仅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而且可以借此判断疾病的预后。得气迅速时,一般疗效较好,得气较慢时效果就差,若不得气时,就可能无治疗效果。
针刺不得气时,需要分析原因。若因取穴定位不准,或针刺角度有误,深浅失度,对此就应重新调整腧穴的针刺部位、角度、深度。另外应运用催气、候气方法。
当针刺得气后,要注意守气。守住针下经气,以保持针感持久,才能使针刺对机体继续发挥调整作用。
考点点拨
此考点要记住两个关键词:一是疗效,二是预后。
考点八:毫针补写手法
施行一定的针刺手法,可以达到补虚泻实的目的。针刺补泻是通过针刺腧穴,运用一定的手法激发经气以鼓舞正气、疏泄病邪而防治疾病的方法。所谓针刺补泻,是针对患者不同的机能状态和疾病性质而言的;针刺补法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机能恢复旺盛;针刺泻法可疏泄病邪,使亢进的机能恢复正常。毫针补泻手法是实现针刺补泻最主要的手段和方法,可分为单式补泻手法和复式补泻手法。
1.单式补泻手法
(1)捻转补泻
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结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用力为主)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结合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用力为主)者为泻法。
(2)提插补泻
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3)疾徐补泻
进针时徐入,少捻转,速出针者为补法。进针时速入,多捻转,徐出针者为泻法。
(4)迎随补泻
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5)呼吸补泻
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法。
(6)开阖补泻
出针后迅速揉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立即揉按为泻法。
(7)平补平泻
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后即可出针。
2.复式补泻手法(了解)
(1)烧山火
将穴位的可刺深度分为浅、中、深三层(天、人、地三部),先浅后深,每层各做紧按慢提(或用捻转补法)九数,然后退回至浅层,称为一度。如此反复操作数度,再将针按至深层留针。在操作过程中,可配合呼吸补泻中的补法,出针时按压针孔。多用于治疗顽麻冷痹、寒性疾病等。
(2)透天凉
针刺入后直插深层,按深、中、浅的顺序,在每一层中紧提慢按(或用捻转泻法)六数,称为一度。如此反复操作数度,将针紧提至浅层留针在操作过程中,可配合呼吸补泻中的泻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按压。多用于治疗热痹、急性痈肿等实热性疾病。
考点点拨
此考点需重点掌握。对7种单式补泻手法可以只记住何为补法,泻法在记住补法的前提下反推即得。
考点十:针刺的注意事项
1.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
2.妇女怀孕三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怀孕三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刺。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应予禁刺。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
3.小儿囟门未闭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4.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6.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
7.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角度,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8.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
考点十一:灸法的种类及其适应证
灸,烧灼的意思。灸法主要是指借助火的热力和药物的作用,对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温熨,达到防止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常用的灸法分类如下:
1.艾灸
(1)艾炷灸
1)直接灸:指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
①瘢痕灸:又名化脓灸。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痨、瘰疬等慢性顽疾。
②无瘢痕灸: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采用此法。
2)间接灸:指用药物将艾柱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
①隔姜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腹泻以及风寒痹痛等,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的作用。
②隔蒜灸: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初起的肿疡等症,有清热解毒、杀虫等作用。
③隔盐灸: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力。
④隔附子饼灸: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有温补肾阳等作用。
(2)艾卷(条)灸
1)悬起灸:包括三种:
①温和灸。
②雀啄灸。
③回旋灸。
三法对一般应灸的病证均可采用。但温和灸多用于灸治慢性病,雀啄灸、回旋灸多用于灸治急性病。
2)实按灸:指将点燃的艾条隔布或隔绵纸数层实按在穴位上,使热气透入皮肉深部,火灭热减后新点火按灸。实按灸包括:
①太乙针灸:可治疗内寒湿痹、顽麻、痿弱无力、半身不遂等病证。
②雷火针灸:同太乙针灸。
(3)温灸器灸
又名灸疗器,温筒灸。是用金属特制的一种圆筒灸。具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一般需要灸治者均可采用,最适宜小儿、妇女及畏惧灸治者。
2.其他灸法(了解)
(1)灯火灸
又名“灯草灸”、“油捻灸”、“十三元宵火”,也称“神灯照”。具有疏风解表、行气化痰、清神止搐等作用,多用于治疗小儿痄腮、小儿脐风和胃痛、腹痛、痧胀等病证。
(2)天灸
又称药物灸、发泡灸。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敷于穴位或患处,使局部充血、起泡,犹如灸疮,故名天灸。
①白芥子灸:用于治疗关节痹痛、口眼歪斜,或配合其他药物治疗哮喘等症。
②蒜泥灸:敷涌泉穴治疗咯血、衄血,敷合谷穴治疗扁桃体炎,敷鱼际穴治疗喉痹。
③斑蝥灸:可治疗癣痒。
④细辛灸:取细辛适量,研为细末,加醋少许,调成糊状,敷于穴位或患处,以活血止痛膏固定。贴敷1-3小时,以局部皮肤灼热疼痛为度。可敷涌泉或神阙穴治小儿口腔炎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