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医十余年来,我虽成功治疗不少病情较重或疑难的病例,但真正生命垂危、医院放弃不治的病人,这次是第一次遇到。
这是一个重症肺炎合并1型呼吸衰竭的病人,男性,55岁。医院的急诊重症监护病房住了6天,高热、咳嗽、呼吸困难,白细胞2万8,经过多种抗生素联合用药,以及平喘、化痰、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对症治疗没有效果,专家怀疑是某种未知细菌或病毒严重感染,但能做的检查,能用的药都用了,病情仍呈进行性加重,于是给家属交代病情建议放弃治疗。出院后3天(8月17日),家属通过亲戚联系请我治疗,死马权当作活马医。患者在外地,病情又如此危重,理智告诉我不要惹麻烦,情感和恻隐之心又让我最终决定救人(毕竟他才50多岁,是家里的顶梁柱),为他提供无偿诊疗。这11天来,反复思考,查阅文献,阅读温病学著作,小心地处方用药,终使病人转危为安,治疗第3天,体温即恢复正常。第11天,可以在不吸氧气的情况下正常呼吸。这一过程中经历和体会很深,记录如下。
一、突然的接还是不接?8月17日中午,突然接到老家的一个表哥电话,说他今天去看望一个生重病的老表(湖南方言,表亲的意思),3医院回来,他们全村的人这几天都陆续去看望他,有点告别的意思,他觉得病人很可怜,才50多岁,孩子还在上大学,问我有没有办法可以救救救他。于是我追问病情经过。
患者是7月20多号中午在地里干活,突然觉得头晕恶心、四肢无力,当地赤脚医生以为是发痧了,治疗无效,送乡镇卫生院,医生觉得病重治不了,医院,住院几天,不但无效,病情反而越来越重。于医院,急诊直接收到重症监护室紧急治疗。“湘雅的主任医师说他的肺部照片看已经是一块白板了”(转述家属的原话,意思应该是肺部大面积感染),认为没有希望,于是跟家属交待病情建议出院,也没有开任何药,就让吸氧维持。
出院回来的3天,继续在家里请赤脚医生上门输液,但状况一天天恶化。“出气不行了,整个肚子就像拉风箱一样,起伏很大,氧气瓶急促地咕噜咕噜冒泡,看着都觉得恐怖”,表哥说。
接到这通电话,了解情况后,觉得这个病人的病情危重,医院都放弃了,担心万一病人死在我的手里,还是拒绝了。拒绝后还没挂电话,心里还是觉得不忍,人命关天,才50多岁,家中的顶梁柱,我要是不给他治他只能等死,治了说不定还有希望,再加上病人精神还清醒,因此哪怕有风险也要尝试努力一下,否则以后自己也会觉得遗憾,于是又答应了下来。
二、扑朔迷离的病因,什么样的病毒这么严重??放下电话,我的大脑飞速在转,围绕他的病情和症状,列出了十几个问题,要求患者和家属回答(远程诊疗时,必须尽可能全面、详细地了解病情);要求把患者的全身照和舌头照片发给我。病历在出院时未复印,家属医院复印好后发给我。
患者是农民,平时身体也可以(后发现有糖尿病),突然起病,自觉头晕恶心、四肢无力,难以支持,确实像中暑的症状,之后又出现了高烧、咳嗽、呼吸困难等。什么样的病毒或者细菌感染能这么严重?又怎么突然就感染了?医院检查,治疗,都查不出原因呢?为什么这么多天的治疗都不但无效,反而病情危重至此呢?突然一个念头闪过,是中毒?于是赶紧询问,发病前是否接触农药,或者与人结仇被人下毒?家属恍然大悟,说还真是啊,发病3天前的中午,气温38℃,在瓜田里打除草剂,用的农药草甘膦,病人没戴口罩,且没有用喷雾器撒农药,而是直接兑水在田里洒,发病当天就是在洒过农药的那片地里给西瓜苗浇水,当天气温38℃。而头晕恶心、四肢无力,也就是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症状。这例病人很有可能是因中毒合并中暑导致的肺炎。
不管怎么说,病情持续十几天了,所中的毒可能已从体内代谢出去了,此时用阿托品已无意义。且病人当下症状,已是中医所说的“暑温”重症,肺气将绝。中医治疗“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所以,还是按照中医的思路,该怎么治就怎么治吧。
三、治疗的经过:从温病论治,据症灵活调方年8月17日(一诊)1.目前症状
口渴喜饮冷,吃饭吞咽不下,主要吃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吃口米饭就需要喝水才能下咽,食欲差,发热38.0℃,咳嗽,咳黄痰,呼吸困难,张口抬肩,腹部起伏很大,心率多次/分。吸氧的氧流量是5L/min,氧饱和度70多。大便量少,1-2日一次。舌质红,焦黄舌苔占全舌面积的40%左右。全身轻度水肿,下肢水肿较重些。
2.病情诊断
患者吸入农药,感受暑邪,两者结合形成火热邪气侵入肺胃,故出现头晕恶心、发热、烦渴、咳嗽等症状。火热久稽体内,阴液大伤,故发病以来瘦了二十斤。诊断和辨证,就是上面所说的暑温重症,肺气欲绝。
3.处方如下
南沙参15麦冬12西洋参5川贝母6茅芦根各15玄参12甘草10花粉10杏仁10枇杷叶10冬瓜子20全瓜蒌15竹茹10。2付。绿豆半斤,煮水,用煮好的绿豆水煎药(重度农药中毒有5%-10%的人在2-3周后出现神经病变,所以用绿豆解毒来预防)。让患者停止输液。
年8月20日(二诊)1.病情诊断
体温37.3℃,心率,血氧饱和度85,氧流量3L/min。呼吸困难明显减轻,不再张口抬肩,人觉得轻松很多,已有饥饿感,但仍吞咽困难,需要喝水将食物送下。口干减轻,水肿基本消失。咳嗽仍很频繁,未改善,咳痰减轻,色由黄转白。轻微口苦。服药第二天还流了两次鼻血。大便稀溏色紫黑。舌苔焦黄减轻,舌质转淡,舌苔增厚,舌质润。
2.处方如下
前方去茅根、玄参、竹茹,加前胡、紫菀、金荞麦、茵陈。
年8月22日(三诊)1.病情诊断
体温36.5℃,心率95,血氧饱和度97(已正常),氧流量3L/min。口已不太干。呼吸正常。咳嗽仍频繁,改善不明显。人没有精神,疲乏,有点坐不住,喝完药后全身大汗出。舌上焦黄苔全部褪去。舌底静脉暗青。
2.处方如下
前方去麦冬、紫菀、金荞麦,加生黄芪、山萸肉、生牡蛎、葶苈子。
年8月24日(四诊)咳嗽好转,体温、呼吸、心率平稳。因为忘记给病人交待饮食忌口了,结果患者觉得这两天好了,想吃鸡肉了,23号晚吃了一顿鸡肉,又加上可能晚上睡觉吹风扇受寒,结果当晚咳嗽又加重,头痛。舌苔也变得厚腻。随症调方后继续好转。
年8月26日(五诊):
大便已正常。继续随症调方。
年8月28日(六诊)卧床时呼吸正常,血氧饱和度97,心率82。家属建议停止吸氧,患者还不敢,故仍维持最低量的2L/min,(但实际上,昨晚家属曾关掉氧气2个小时,患者呼吸未见异常)。咳嗽一天比一天好转。饮食、二便、睡眠基本正常。气虚乏力,体力较差。继续随症调方。
年8月29日,告知:今天已不再需要吸氧。心率76。偶有咳嗽。已可以扶着走路。仍较虚弱,体力在逐渐恢复中。后续:9月2日走路正常,8日能骑三轮上街
四、几点体会与思考1.中医不是慢郎中,是可以治疗大病重病急病的。
我们要相信中华民族老祖先的智慧,不要妄自菲薄。成书至今已有近年的中医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书中记录了很多治疗大病重病急病的卓有成效的方子,就是医圣张仲景和东汉以前的医生们在治疗急危重症中不断总结形成的。《伤寒杂病论》至今仍是中医专业的必学教材。
很多人有疑问,现代的病,一个西医的病名,古代没有,那中医能治吗?
回答是:能!依据有二:一是中医几千年来一直在不断前进,对新发疾病的认识和研究从未停止过,从来没想着只躺在祖先的功劳簿上。代表性的观点是,早在宋代(金国)就有医生张元素提出过“古方今病不相能”的观点,意思就是不能只持古方来治疗今病,而应该不断地认识新疾病,解决新问题。对于现代医学的疾病,中医照样会根据自己的理论,从疾病的病因、症状、进展、预后、好发人群等角度全方位去研究,并通过临床实践去验证和提高疗效。二是中医既治人的病,更治病的人。对人的病,发病的机制或许不了解,比如我治疗的这个患者,连西医专家都不了解病因,觉得可能是某种未知的病毒感染,但是根据人的体质状态,症状表现等,从宏观角度去调整患者体内的气血阴阳,以达到治病的目的,这就是所谓的“西医让人明明白白的死,中医让人糊里糊涂地活”。
2.中医温病学理论是治疗急性外感热病的指南。
温病学就是历代尤其是明清中医在治疗急性外感热病、瘟疫等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对现代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呼吸道感染、重大传染病等的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价值。本例患者的治疗,我首先想的是《王孟英医案》,该书记载了清代温病大家王孟英治疗的大量危重病例。我平时经常翻看这本书,常常为王孟英的胆识、智慧、慈悲和极高超的医术所折服。孟英治疗危重的温病,善用清凉、滋阴、理气、化痰,用药简单,而于平淡中见奇效。在治疗的过程中,处方用药、对预后的判断等,都在参考温病经典著作的相关论述,反复地看《温热经纬》。例如《温热病篇》的“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也,以粪燥为无湿矣”、“清凉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热减身寒者,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熄,灰中有火也,须细察精详,方少少与之,慎不可直率而往也”,《外感温热篇》第5条王孟英注解对药物的认识、《湿热病篇》第8条等等。这些都是古代中医在无数次救死扶伤的经历中,观察、积累所得到的弥足珍贵的经验。我们读书的时候看到这些可能没啥感觉,但只要能记住这些条文,真正遇到这样的病例时,你就会很震撼地发现,古代医家的记载是多么地智慧,多么地有用。
3.危重病症的治疗应胆大心细。
病情凶险时,意外随时可以发生。这例病人更是已经奄奄一息,如果治疗无效,结果会怎样,不敢也不愿意去想这样的结果。这例患者自己和家属都说,只求我愿给他治疗,即使治不好也不怪,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就算是死马当活马医。面对这种性命相托,医生只能迎难而上,全力以赴。
治疗时,不要被西医的病名和医生判断所吓住,乱了分寸,仓促应战。而是应该审慎地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体质状况。远程诊疗,不能当面看到病人时,更需要尽可能全面细致地询问,收集信息。因为没有脉诊,舌头的照片十分重要,是观察病情、判断疗效和预后的重要指标。治疗应辨证用药,把扶助人的正气作为第一要务,有一分正气,才有一分生机。本例患者是阴气将绝,故扶正以养阴为主。根据邪实情况,还应祛邪,本例患者是用清热,化痰,理气。思路确定,用药就水到渠成了,有是证用是药,不是药性越猛、价格越贵、剂量越大就越好(这例病人接受我的治疗到今天12天,总的花费估计也就左右)。治疗过程中还应跟患者强调饮食宜忌事项,防止“炉烟虽熄灰中有火”而致病情反复。
总之,一步一步稳打稳扎,注重每一个细节,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羽医草点个在看吧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