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子非鱼(医院医生)
7月上旬公布的一项小型研究表明,治愈膀胱癌可能就像感冒一样简单。据英国“每日电讯报”称,英格兰萨里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某种感冒病毒-柯萨奇病毒或CVA21能够破坏膀胱癌细胞。“他们称这项研究表明普通感冒病毒有一天会彻底改变膀胱癌的治疗方式。
膀胱癌是美国第6大常见癌症,也是英国第10大常见癌症。很快,这则消息就以感冒病毒可以治疗膀胱癌而成为重大新闻。但随即这则试验的全部细节被公布“这次的新研究,并不是“一个病人偶然得了普通感冒然后痊愈了,然后医生发现了病毒的奇妙作用”这样的故事。而是预先设计好的实验,用来测试柯萨奇病毒A21的安全性、病人最大可耐受的量、病毒靶向性(对肿瘤是否“专一”)、初步的疗效和机制。”对癌症患者来说,“得一场感冒”绝不是好的治疗方式,反而可能引起各种糟糕的并发症。?相反,癌症患者千万不要相信得一场感冒可以治好癌症的传闻。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自媒体迎来了史无前例的繁荣,随之而来的是充斥网络世界的真假难辨的、汗牛充栋的抗癌资讯。一段时间以来,类似戒酒药双硫仑可以抗癌、给狗吃的抗寄生虫药芬苯达唑可以抗癌、感冒病毒可以抗癌等一系列“重磅新闻”,在肿瘤病友圈广为流传——这些自媒体文章,绘声绘色地描述着一个接一个的“全球药企为了逐利故意雪藏廉价抗癌药“、”外国名人使用XX药物抗癌自救全记录“、”XX权威期刊发布抗癌重磅突破“等五花八门、引人入胜、振奋人心的抗癌传奇,吸引了为数不少的肿瘤病友争相尝试。
那么,事实到底如何?理性的癌症患者,到底该如何鉴别良莠不齐的自媒体传播的抗癌资讯之真假呢?今天,笔者给大家介绍三个重要的事实和遇事分析的逻辑框架。
在小鼠身上,癌症每个月都能被攻克上千次?
相当一部分自媒体抗癌资讯,叙事的逻辑是基于近期一两篇基础研究的结果。这样的资讯,目不暇接。
所谓基础研究,就是在体外的细胞层面、动物试验层面,探索和解析抗癌的规律。全世界数十万家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夜以继日地从事肿瘤相关的基础研究,尝试破译癌症密码,希冀攻克这个世纪难题。因此,每个月在细胞层面、动物层面(主要是老鼠),全球医学界的科学家们会发表上千篇肿瘤相关的学术论文。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在过去的年6月,一个月内共有超过篇肿瘤基础研究论文发表;其中绝大多数都发现了抗癌的新靶点、抗癌的新化合物、抗癌的新方案……
如果让国内非医学专业的自媒体,靠着谷歌翻译、有道翻译来演绎;那么,振奋人心的“重磅抗癌新闻”,一个月就可以产生几千篇。然而,自从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向癌症宣战以来,已经过去半个世纪,这期间产生了上百万篇抗癌的基础研究论文;自从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以来,已经过去近20年,这期间产生了上百万篇抗癌的基础研究论文;自从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宣布精准医学以来,已经过去2年多了,这期间产生了数万篇抗癌的基础研究论文——然而,全世界范围内,癌症依然是一个尚未攻克的医学难题。
相当一部分基础研究的结果,不能被第三方重复,随着时间推移,将被证伪和扬弃。
成千上万篇基础研究论文的相互印证,才能产生一个真正有价值的抗癌新思路。
体外细胞、动物模型、小鼠试验,距离真正应用于人体,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下次,再看到刷屏的抗癌好消息,首先要确认一点:这个所谓的抗癌新药、抗癌新技术、抗癌新方案,是不是仅在体外试验层面获得了成功?如果是,对于普通公众而言,这样的新闻,几乎毫无价值。
某癌症患者虔敬拜佛,同病房几位病友均离世,是佛显灵了吗?
由于治病心切,不少肿瘤病友,在看到相关的资讯和新闻时,常常丧失了基本的逻辑推理能力。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错误地把偶然的相关性,当成了必然的因果关系。举几个常见的例子。
病友甲今年3月拍了CT片子,确诊了癌症,医院接受了放化疗;4月回家休养期间,接受了某江湖郎中推荐的偏方治疗;5医院复查CT片子,结果显示:肿瘤相比于3月份明显缩小了。江湖郎中推荐的偏方,是否可以认定为抗癌传奇?
病友乙确诊肿瘤一年多,接受了诸多抗癌方案的治疗,病情反反复复。近期又有所进展,医院给的药物未必能控制得住自己的病情,因此同时还服用了病友群里小张推荐的从美国代购回来的保健品。治疗两个月后,病友乙症状明显缓解,回医院复查CT片子,肿瘤明显退缩。病友群小张推荐的从美国代购的保健品,是否可以认定为创造了抗癌奇迹?
病友丙五年前确诊癌症,做完手术,医生告诉他是中期,手术以后建议放化疗巩固,否则有很大的概率会复发转移。病友丙的家属觉得他向来体弱多病又年过半百,放化疗恐怕吃不消。因此,拒绝了放化疗,直接回家休养。病友丙的家人每年都会去杭州灵隐寺拜佛,祈祷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说来也真是神奇,当年和病友丙住同一个病房的另外3个病人陆陆续续都出现了疾病复发转移,病友丙放化疗都没做过,却至今无病生存。杭州灵隐寺供奉的菩萨,是否真的显灵?
病友甲3月份接受放化疗后,肿瘤开始逐步退缩,到5月份复查的时候肿瘤明显缩小,这本是客观规律,功劳怎么能记在偏方头上?病友乙在服用保健品的同时,医院推荐的正规抗癌药,抗癌的疗效怎么能单独算在保健品身上?手术切干净的中期肿瘤,本来就有一定概率不会复发转移,即使病友丙的家人不去灵隐寺烧香拜佛换成去教堂唱诗班唱歌,也是一样的效果……
当然,以上几个案例,还是浅显易懂的。自媒体里经常流传的重磅抗癌新闻,更常见的是一大类似是而非的相关性研究。比如回顾性地分析了一群病人,发现其中服用了某种药物和没有服用某种药物的病人,互相对比,发现服用某种药物的病人,抗癌疗效更好,生存期更长——这样的证据,只能说明服用这种药物与抗癌疗效好有一定的相关性,并不能直接说明这种药物本身具有抗癌效果!
给大家举一个极端的案例。如果你去统计年一年四川成都市所有肿瘤病人吃火锅的情况,一部分肿瘤病人去年吃过火锅,一部分病人去年没有吃过火锅,两组人群对比,很大的概率,你会发现年吃过火锅的肿瘤病人疗效更好、未来的生存期更长。为啥?难道,吃火锅可以抗癌么?非也!那是因为那些奄奄一息、病入膏肓的肿瘤病人,都卧床不起,哪有机会和能力吃火锅;还能吃着火锅唱着歌的病人,自然是那些疗效比较好、体力体能状态不错的病人。
因此,那些通过回顾性人群研究,发现戒酒药双硫仑可以抗癌、发现降糖药二甲双胍可以抗癌、发现降压药β受体阻滞剂可以抗癌的重磅新闻,在没有找到其具体的抗癌机理,更重要的是,在没有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数据支持的前提下,诸位病友们要保持理性,谨慎乐观。
狗用杀虫药,为什么治好了癌症?
最有迷惑性的,是拿一两个具体的个案、现身说法的重磅新闻。那个详细情况不清不楚的狗用杀虫药芬苯达唑引用的是一个美国肿瘤病人自己写的抗癌日记,那个鼓吹感冒病毒可以抗癌的证据来自一篇仅包含16名膀胱癌患者的I期临床试验数据,而一度登上CCTV新闻联播的光动力治疗、疟原虫抗癌等传奇抗癌疗法引用的都是小规模回顾性临床数据。
这类新闻,之所以极具迷惑性,是因为它有鲜活的成功案例,甚至有权威论文、权威媒介、权威机构的背书,给陷入绝境的肿瘤病人莫大的希望和信心。如果这类新闻涉及的抗癌方案、抗癌疗法,是现实生活中可以获得的;那么,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一经报道和传播,就会有众多病友趋之若鹜。
但是,这里面充满了陷阱。拿个案说事的,往往故意“遗漏“了数目庞大的分母——每年都有买彩票中上亿头奖的新闻,但是理性的彩民都知道,那是千万彩民中挑一两个,不能作为普遍现象。拿小规模临床试验数据来背书的新闻,有时候迷惑的不仅仅是普通的病友——近年来,美国药监局进行了新药审批体制改革,对于包括抗癌药在内针对致死性的疾病、临床急需的新药,可以基于小规模数据,开辟绿色通道,加快上市;然后,再要求药企补充大规模前瞻性临床试验数据,并且根据大规模临床试验的数据,再来最终判定这款新药的上市资格。
这样的政策,本意是为了让无药可治的癌症患者,尽快获得一个合理合法尝试“可能有效“(当然也有可能最终证实,其实是无效)的新药的机会;但是,政策实施以来,已经多次出现小规模数据提示抗癌有奇效,最终大规模前瞻性临床试验却彻底失败的案例。最新的一个例子,就是礼来公司研发的软组织肉瘤的新药,奥拉单抗(olaratumab)。这款靶向药在一个纳入15名患者的I期临床试验和一个纳入名患者的II期临床试验中,得出了相比于传统治疗,可以让中位总生存期延长11.8个月(从14.7个月,几乎翻倍到26.5个月)的惊艳成果。因此,欧美国家快马加鞭地批准了这个新药上市,并一度十分畅销;我国药监局也把这个药物纳入优先审批的急需药品清单。自媒体上,整齐划一的、高调的赞歌。
结果,今年1月,礼来公司突然宣布,该“神药”在后来的三期临床试验中,折戟沉沙,遭遇重大失败——在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三期临床试验中,奥拉单抗的加入,相比于安慰剂,压根不能延长晚期肉瘤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时间。此后,欧美药监局纷纷出面叫停该药物的继续使用;不久,礼来公司宣布将该药物撤市。
这样一个新鲜的、惨痛的案例,再一次告诉大家一个简单的道理:任何抗癌新药、新方案,在三期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数据出炉之前,再漂亮再惊艳的小规模数据,都有可能是虚假的繁荣,是皇帝的新衣。这些都警示癌症病人,在传统的规范治疗尚未穷尽之前,不要轻易尝试自媒体里鼓吹的神药;即使在有效的标准治疗全部失败后,靠谱的建议,也是参加正规医疗机构组织的科学严谨的临床试验,而不是病急乱投医、“自撰一良方“。
版权声明:本文仅发布于凤凰网大风号,禁止转载!
肿瘤情报局的往期精彩
在看吗?
子非鱼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