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是婴幼儿时期的一种常见皮肤病。以皮肤表面出现细粒红色丘疹,瘙痒、反复发作为特征;好发于两颊、耳廓周围、额部、眉毛及皮肤皱褶等部,常对称分布。2岁内小儿多见,一般在3岁后逐渐减轻,或自愈。
湿疹是西医病名。中医之奶癣、乳癣和胎癣与本病类似。《外科正宗·奶癣》云:“奶癣,儿在胎中,母食五辛,父餐炙博,遗热与儿,生后头面遍身为奶癣,流脂成片,睡卧不安,瘙痒不绝。”提示本病与湿和热关系密切。
内外湿邪浸淫肌肤为婴儿湿疹的基本病机。
湿邪可由外而入,如生产时受凉受湿,居处因素,尿粪浸渍等;也可因脾胃运化失调,湿浊内生;还可为胎毒遗留。阴邪、黏滞、重浊,阻滞气机,腠理毛孔因之闭郁不畅,发为湿疹。湿疹初起多实,以瘙痒与分泌物多为特征;日久兼虚,血虚风燥,以皮肤干燥、灼痒为特征,如抓搔破皮感染,则化毒成脓。
①婴儿湿疹多有家族史。②胃肠道发育不全是湿疹之因。由于肠道屏障结构与功能未完全建立,肠壁通透性强,大分子蛋白质容易透过黏膜入血导致过敏。③婴幼儿皮肤角质层薄,毛血管网丰富,内皮含水量及氯化物远远多于成人为湿疹易发的病理基础。④2-3岁后能自愈是过敏物质适应能力逐渐增强,以至于完全适应的结果。⑤过度忌口不提倡,脱敏疗法应推荐。
祛除湿邪为湿疹的基本治法。外湿与风邪相合宜发散风湿,与热邪相合宜清热利湿,湿邪酿毒生浊宜清热解毒化浊。内湿应配合健脾胃,助运化,温肾阳等法。后期血虚,干燥、灼痒(痛),又宜养血祛风。
(一)内服中药
1、风湿热盛证
治宜疏风利湿,清热解毒。常用方剂如消风导赤汤加减。
2、脾虚湿盛证
治宜健脾化湿。常用方剂如除湿胃苓汤加减。
3、血虚风燥证
治宜养血滋阴,祛风润燥。常用方剂如养血定风汤加减。
(二)外治方
方1:外洗方:蛇床子、苦参各30g,威灵仙、苍术、黄柏、明矾各10g,煎水熏洗患处。适用于风湿热盛,皮疹瘙痒渗液甚者。
方2:外洗方:苦参、黄柏、黄芩各15-30g,或马齿苋30~50g,煎水熏洗并湿敷,适用于风湿热盛,皮疹红肿渗液显著者。
方3:涂膏方:五倍子炒黄,研细末,用凡士林调成10%~15%软膏,涂患处。或用蛇床子70g研细末,凡士林g调成膏,涂敷患处。或青黛30g,麻油调敷患处。均适用于急性、婴儿湿疹。
方4:涂膏方:生苍术、生黄柏、雄黄等量,研细末,生鸡蛋或香油调成软膏,敷患处。适用于儿童期湿疹。
方5:硝矾散:芒硝、白矾适量,水化开,外洗或涂敷患处,适用于急性湿疹。
(三)小儿推拿
基本方:清补脾经、肺经,双清肠,清天河水与推上三关,擦膈俞与轻抚脊,拿血海,局部疹子振抚
就诊请至我院中医科,用药需根据患儿具体情况辨证论治!
-
湿疹患儿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忌食辛辣、肥腻、鱼腥食物,乳儿则要求乳母注意上述饮食禁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