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悟红色文化(二)
健康食疗小科普
中医食疗养生是我国传统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曾有诸多医家著作留下了大量的食疗养生经验,在当代生活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念也相对增强,而且中医有“药食同源”的说法,食疗养生逐渐被人们所重视,正确运用食疗养生也被人们所重视,今天我们就来简单地说一说食疗。
中药与食物的来源都来自于自然界,除了单纯的药物和食物,大部分都是药食两用的。但食物并不能代替药物,后者药效强,见效快,效果明显,适用范围主要是患者,使用不当容易产生较大的毒副作用,损害人体健康;食物药效弱,时间长,见效慢,不良反应少,首先适用于健康、亚健康人群或是一些慢性病的调养,其次才是患者。
饮食特点
中医食疗养生保健三因制宜包括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和因人制宜。由于天时气候因素,地域环境因素,患病个体的性别、年龄、体质、生活习惯等因素,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与转归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因而在应用食疗养生保健时就必须根据这些具体因素区别对待。
“因人而异”
由于年龄、体质、性别等差异,造成个人生理病理特点不同,相对应的食疗养生方式也不同。小儿脏腑娇嫩,不宜食用大热大寒之品,以防伤及脾阳。同时小儿发育迅速,饮食不知节制,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宜适当添加山楂等亦促消食。老年人脏腑衰退,气血不足,饮食以补肝肾、调阴阳为主;消化代谢失调,可适当用蜂蜜、芍药等润肠健脾。女性由于月经、妊娠、分娩等原因,食疗应以补益气血为主,可选用猪肝、菠菜等,此外女性易情绪波动,忧思气结,可加入如陈皮、月季花等活血行气以等开郁解闷
“因地而异”
我国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造就了我国东湿西燥、南热北寒的差异。南方气候湿热,饮食宜清淡;西部高原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宜温中散寒、滋阴润燥;北方气候四季分明,应顺应季节而食;气候潮湿的东南山区,则以辛辣燥湿为主。
“因时而异”
中医认为人与自然相统一,天时日月的变化对人的生理、病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人应该顺应四时阴阳变化,调整自己的饮食方式。春季食疗可用柴胡、佛手、郁金、杭菊花、薄荷等;夏季天气炎热,宜吃西瓜、黄瓜、绿豆、冬瓜等;长夏天气湿热易中暑或感暑湿,宜食乌梅党参饮、绿豆丝瓜花汤等;秋季气候干燥,可以食用如梨、荸荠、沙参、甘蔗等;冬季饮食以御寒温补为主,如板栗、羊肉、牛肉、胡桃肉等。
饮食禁忌
食疗养生虽可以帮助人们调整饮食,改善体质,但其应用需遵循一定的原则,不能盲目进食,与人体不相宜的食品要禁止食用,适其症才能得其效。如慢性胃炎患者不宜吃冰冷、辛辣、酸酵一类的食物;失眠患者不宜食用辣椒、芥末、咖啡等兴奋神经的食物;发热患者退烧后,不宜食肉。
同时,服药后也需调适饮食,一般在应用发汗药后应禁生冷,宜食用温粥类助阳解表;调理脾胃药应禁油腻,宜食用易消化类的马铃薯、南瓜、馒头等;止咳平喘药应禁鱼腥,以防加重咳喘。
食物之间、食物与药物之间存在宜忌问题。常见的搭配禁忌有:沙糖不可与鲫鱼或者笋同食,黄鱼不可与荞麦面同食,羊肉忌醋,狗肉忌蒜,牛肝不可与鱼同食。互配效果更佳的有:芜荑和白沙蜜治湿癣,榆荚和殖菜共食消食,鸭肉配山药可增强补肺滋阴的功效,生姜配羊肉可增强温中散寒功效。食物与药物配伍禁忌中,狗肉忌商陆,巴豆不宜与芦笋、野猪肉同食,服天门冬禁食鲤鱼,猪心忌吴茱萸等。
食疗是我国中医发展的实用临床项目,经过几千年的经验累积,食疗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得到了证实,食疗符合传统医学的基本特点,且其不良反应较少,制作简易、便于长期服用,对于养生防病、改善体质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图片
来源于网络(侵可删)
文字
赵鹏(部分源于网络侵可删)
编辑
吴欣欣
制作团队
福建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闽晋联动社会实践队
新浪微博
闽晋联动学四史
抖音账号
闽晋联动学四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