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世界最好的养生,送给此刻阅读的你
体臭概述体臭是指身体散发出一种特殊的臭味,以腋窝、腹股沟、足、肛周、外阴、脐部及乳房下等多汗部位常见,本症主要是由于汗腺分泌物有特殊的臭味,或汗液被分解而释放出一种特殊的臭味所导致。
本症在古代医籍中有多种症名,如在《诸病源候论》中称为“体气”,在《外科正宗》中称“狐气”。在《外科大成》中称”腋气”等。
本症常见于现代医学的腋臭等。
常见病因及症状湿热熏蒸:腋部、足部或身体其他部位如脐窝、乳房下、腹股沟等的任何部位均可散发出一种特殊的臭味,可伴口苦,咽干,烦躁,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多发于青壮年。
胎毒内蕴:腋窝部散发出一种特殊的刺鼻臭味,出汗时尤甚,多伴有汗液色黄,更有甚者外阴,肛门等也散发臭味,或有油耳耵,常见于青壮年女性。
病情分析与鉴别湿热熏蒸体臭与胎毒内蕴体臭:二者均表现为腋窝等部位出现刺鼻的臭味,但因其病因病机有所不同,故当加以鉴别。湿热熏蒸体臭多因营卫失和,湿热之邪蕴积于体内,不得透发,熏蒸肌肤,臭从汗孔而出,以双足为重,同时可伴有口苦,咽干,烦躁,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症状。
胎毒内蕴体臭是秉承于父母,因气血不和,精液杂秽所致。多青壮年发病,有家族史。多伴有汗黄,甚者外阴、肛门等也散发臭味,或有油耳盯。
另外在临床上本症还要注意与汗症进行鉴别,汗症患者为皮肤汗出异常增多,而不伴有特殊的臭味,而体臭患者虽在人体多汗时臭味较浓,但汗少时也可有体臭之味。
艾灸及生物电取穴皮肤白斑概述皮肤白斑是一种原发性的皮肤色素脱失症,以皮肤颜色减退、变白、边界清楚,无自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女发病大致相等,但以年青人多见。本症的病因病机为气血不能荣养肌肤,皮毛失养而发病。
本症在《诸病源候论》中称为“白驳”、”白癜”;《圣济总录》称“斑白”、“斑驳”,后世称为“紫白癜”、“花斑”等。
本症主要见于现代医学的白癜风。
常见病因及症状(1)气血失调:病程长短不一,多在半年至3年左右,病变部位发白,光亮,好发于头面、颈及四肢,也有全身发病,发病迅速,蔓延较快,常融合成一片,无自觉症或微痒,舌质红苔薄白,脉细滑。
(2)肝肾不足:发病时间长,病变部位乳白色,毛发变白,伴有腰痠乏力,耳聋耳鸣,头晕目眩,舌淡苔白,脉细弱。
(3)虫毒侵袭:多见于儿童面部,白斑大小不等,白色或灰白色,边缘不清,表面干燥,附着灰白色细糠样鳞屑,伴有轻度瘙痒,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脐腹疼痛,舌苔花剥,脉细滑。
病情分析与鉴别(1)气血失调皮肤白斑与肝肾不足皮肤白斑:气血失调皮肤白斑由于情志内伤、劳累过度或生活不节等,均可导致气血失调,气血运行不畅,复感外邪,毛窍郁闭,皮肤出现白斑,逐渐扩大,可有微痒;肝肾不足皮肤白斑由于肝肾亏虚,精血不足,不能荣养肌肤,日久出现白斑,且毛发变白,伴有耳聋耳鸣、头晕目眩等症状。
(2)虫毒侵袭皮肤白斑:主要是由于饮食不洁,虫积内生,耗伤气血,不能濡养肌肤,故面色萎黄而发斑,多见于几童,白色或灰白色,上面附着鳞屑,伴有轻度瘙痒,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等症状。
另外,在临床上还要与下列病症进行鉴别:
①斑癣:为真菌感染性疾病,损害常发生于头颈、躯干及上肢,病变部位为淡白色,圆形或椭圆形,表面附着细鳞屑。
②膜白斑:病变部位表现为网状、条纹状或片状,颜色发白,角质化改变,瘙痒剧烈。
③单纯糠疹:病变区域为淡白色或灰白色,附着少量灰白色鳞屑,多发生在面部,很少累及其他部位
艾灸及生物电取穴皮肤瘙痒症皮肤瘙痒症临床上一般分广泛性和局限性两类。是一种无原发皮损的瘙痒性皮肤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多因湿热蕴于肌肤,复感风邪,不得疏泄,营卫失和所致;或因血虚生风,化燥,肌肤失养所致。前者以青壮年人所患为多,其证多实;后者以老年人为多见,其证多虚。
症状皮肤阵发性瘙痒,往往以晚间为甚,难以遏止,每次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痒处可一处或多处,甚至遍及全身,搔之不休。皮肤可见抓痕,表皮利落,甚至皮破血流,并伴有疼痛,皲裂,潮红,湿润,血痂,甚则皮肤增厚,呈现色素沉着,湿疹化或苔藓化样变等。常常伴有夜寐不安,白天精神不振等症。
艾灸及生物电取穴皮肤肥厚概述皮肤肥厚是指以皮肤表面进行性的于燥、变厚、肿胀、硬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本症的病因病机与气血失调有关,或卫表不固,外邪入浸于肌肤腠理之间,气血凝滞,发为本症;或气血虚弱,不能营养肌肤而发为本症。
本症相当于西医的局限性硬皮病,临床以青中年妇女多见。
常见病因及症状(l)风寒湿外袭:局限性皮肤肿胀硬化,呈蜡样光泽,颜色晦黯,手足逆冷,遇冷尤甚,关节疼痛,舌苔白,脉弦。
(2)血瘀经络:皮肤僵硬,感觉麻木,关节痠痛,四肢末端青紫、发凉,面色晦黯,口唇青紫,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细涩。
(3)肾阳亏虚:周身皮肤硬如木板,四肢末端尤为严重,面部表情减少,口唇紧缩,舌短,脉细弱。
(4)脾胃虚弱:皮肤发硬,面色萎黄,倦怠乏力,食欲不振,胸脘满闷,腹胀便溏,舌淡苔白,脉弱。
病情分析与鉴别(l)风寒湿外袭皮肤僵硬与血瘀经络皮肤僵硬:两者均属于实证的范畴,前者主要是由于肌腠卫外不固,风寒湿邪侵袭,凝滞于肌腠之间,导致局部气滞血瘀,出现局限性的皮肤肿胀硬化,手足逆冷,遇冷加剧,关节疼痛等;后者主要是由于人体气血虚弱,运行不畅,瘀滞于肌肤腠理之间,出现肌肤僵硬、麻木,伴有四肢末端发凉,面色晦黯等症状。
(2)肾阳亏虚皮肤僵硬与脾胃虚弱皮肤僵硬:两者均属于虚证的范畴,前者主要是由于劳累过度或久病体虚等,肾阳亏虚,气血虚弱,不能营养肌肤,肌肤僵硬,四肢末端尤为严重,严重者可见口唇紧闭,面部表情减少等危重表现;后者主要是由于饮食不节等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功能减弱,气血生化不足,不能营养肌肤而发为本症。且伴有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等症状。
艾灸及生物电取穴肌肤疼痛概述肌肤疼痛,又称为肌痹、痿痹、脾痹等。是指周身肌肉疼痛无力,痠楚不仁,影响活动,兼见皮肤红斑水肿的症状。多由风寒湿热毒邪浸淫肌肤,消烁肌肉,闭阻经脉引起。
《素问?长刺节论》:“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相当于西医的皮肌炎。
常见病因及症状(l)热毒炽盛:肌肤疼痛无力,壮热恶寒,颜面、眼睑红肿,关节疼痛。伴有高热,烦躁,口苦咽干。舌红绛,苔黄,脉洪数。
(2)脾肾阳虚:肌肉萎缩,关节疼痛,形体消瘦,肢端皮肤发绀发凉,活动受限,伴有纳少乏力,腹冷便溏,心悸气短,甚而呼吸困难,饮食难下。舌淡胖,苔薄,脉沉细无力。
(3)心脾两虚:四肢肌肉疼痛无力,皮损黯红。伴有心悸健忘,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腹胀便溏,面黄肌瘦。舌淡苔少,脉细。
病情分析与鉴别(l)心脾两虚肌肤疼痛与脾肾阳虚肌肤疼痛:二者均为本虚。前者为心脾俱虚,故而肌肤筋脉失养,导致肌肤疼痛,痠软无力,常伴有心慌气短,面黄消瘦,食少纳呆便溏。后者为脾肾阳虚,先天与后天之本均不足,导致风寒湿邪有机可乘,使脉络受阻,气血瘀滞,表现为肌肉萎缩,肢端皮肤发绀发凉。
(2)肌肤疼痛与皮痹:皮痹又称为硬皮病,表现为皮肤萎缩,有蜡样光泽,韧硬不能捏起,无眼睑紫红色斑块丘疹,亦无明显肌肤疼痛。
艾灸及生物电取穴肌肤麻木概述肌肤麻木,又名“麻木”。是指肌肤非痛非痒,状如虫行,搔之尤甚,按之不知,掐之不觉,如木之感。本症在古典医籍中名称繁多。《黄帝内经》称之为“不仁”;《寿世保元》称为“麻痹”。后世亦有称为“顽麻”者。《诸病源候论?卷一》:“风不仁者.由荣气虚,卫气实,风寒入于肌肉,使血气行不宣流,其状搔之皮肤,如膈衣是也。”
本条只讨论肌肤局限性片状、条索状麻木。至于颜面麻木、口舌麻木、四肢麻木、半身麻木等,则不属本条讨论范围。
常见病因及症状(1)风湿疠气:手足发麻,局部无痛、冷、热感,肌肤出现局限性麻木斑块,亦可有红斑或白斑,皮肤干燥无汗,毛发脱落,起糠状细薄白屑,日久可伴肌肉萎缩、筋脉挛急,眉毛脱落,鼻梁崩塌等症,舌红,苔白腻或黄腻,脉象弦数或滑数。
(2)痰湿阻滞:肌肤麻木不仁,困乏痠重,握拳无力,手足沉重,活动不便。若以手击麻木之处、可暂时轻快,伴有邻近关节疼痛。舌苔白腻,脉象濡缓。
(3)气血虚弱:肌肤呈阵发性麻木不仁,活动后加剧,休息后可暂时缓解。局部皮肤发凉,喜温近暖,时有蚁走感或刺痛,多见于更年期妇女的上肢内侧,伴有经血不调或崩中漏下。舌质淡白,脉细无力。
(4)瘀血阻滞:肌肤麻木不仁,好发于腰胯、股外侧等处易受挤压部位的皮肤,定处不移,入夜尤甚。重者针之不痛,掐之不觉。舌质黯红,或有瘀点、瘀斑,脉涩。
病情分析与鉴别(1)风湿疠气麻木与痰湿阻滞麻木:二者均为湿邪阻滞于肌肤之中而发病。前者多由体虚之人,外受疠气,感受毒邪,内浸血脉而成。由疠气阻遏肌肤,使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肌肤麻木不仁,使其痛温触觉均变迟钝甚至丧失。肌肤失于濡养,气血不能荣润,腠理开泄障碍,故可出现肌肤干燥无汗,起白色糠状鳞屑,甚至指、趾肌肉萎缩,日久并可出现眉毛脱落,鼻柱崩塌,声音嘶哑等症,后者多由于嗜食肥甘厚味生冷之品,损伤脾阳,湿从内生或因久居湿处,坐卧湿地,水湿浸渍等,使内外湿邪凝聚于肌肤之中,荣卫气血不能畅达而致。故表现为肌肤麻木不仁,困乏疲重,握拳无力,手足沉重,活动不便,若以手击麻木之处,可暂有轻快之感。
(2)气血虚弱麻木与瘀血阻滞麻木:二者均可发生于肢体或躯干处的肌肤,呈局限性片状或条索状麻木。前者多因久病失养,七情内伤,或妇女崩中漏下或男子失精等所造成。表现为肌肤呈阵发性麻木不仁,活动后加剧,休息后可暂时缓解。后者多因跌仆损伤,七情内郁使气血瘀滞经脉,流通不畅,常发生于腰胯之处与两股外侧,因其常受挤压,故气血易于受阻。表现为肌肤麻木不仁,定处不移,入夜尤甚。
艾灸及生物电取穴皮肤紫斑概述皮肤紫斑是指皮肤上出现点状或片状的紫色斑点,平铺于皮肤之上,而不高于皮肤表面,扪之不碍手者,皆称“紫斑”。本病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血溢于脉外,充斥于皮肤之下,形成紫斑。根据病因病机可以分为“阳斑”和“阴斑”两大类。
本症主要涉及现代医学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毛细血管病变,凝血障碍等疾病,外伤导致的皮下瘀血也可以见到紫斑。
常见病因及症状(l)血热妄行:起病急剧,紫斑发无定处,多见于双小腿伸侧,对称出现,斑疹小如米粒,大如钱币,压之不褪色,严重者可周身青紫,伴有身热心烦,咽痛口渴,局部瘙痒,疲乏无力,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2〕湿热下注:多见于双下肢,斑色紫红,触之疼痛,周围可有轻度肿胀,同时伴有关节疼痛。肢体困重,口中黏腻,大便不爽,妇人带下黏腻腥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3)脾虚不摄:发斑部位颜色紫黯,病程较长,反复发作,伴有面色萎黄,食少倦怠,短气懒言,可兼见牙龈、鼻子出血或便血,崩漏等,舌淡苔白,脉细弱。
(4)瘀血阻滞:可以发生于全身各个部位,多年幼发病,有家族史,病变部位呈紫色或青紫色,常无全身症状,舌脉可如常人,也可由舌质黯有瘀斑,脉涩等症状。
(5)寒凝血瘀:多发生于面部或手足部,多见于青年女性,遇冷加重,舌质淡有瘀斑,脉沉细。
病情分析与鉴别(1)血热妄行皮肤紫斑与湿热下注皮肤紫斑:两者均属于“阳斑”的范畴,前者因为血热壅盛,迫血妄行,流溢于肌肤而发病,起病突然,青少年多见,伴有咽痛口渴,心烦,舌红,苔黄等症状;后者由于湿热下注经络,气血循行不畅,血热妄行,发为紫斑,同时可有关节疼痛,肢体困重,妇女带下腥臭等湿热症状。
(2)血热妄行皮肤紫斑与脾虚不摄皮肤紫斑:前者属于实证热症,属于“阳斑”的范畴,后者属于虚证,属于“阴斑”的范畴,由于多种原因损伤脾胃,导致脾气不足,气虚不摄,脾失统血之功能,血不归经而发为紫斑,同时伴有面色无华,短气乏力,食少纳呆等症状。
(3)瘀血阻滞皮肤紫斑与寒凝血瘀皮肤紫斑:两者均属于“阴斑”的范畴,瘀血阻滞皮肤紫斑一般多在幼年或青春期发病,没有明显的诱因,可以有气滞血瘀的症状,也可以状如常人,寒凝血瘀皮肤紫斑主要是由于阳气虚弱,寒邪侵袭经络,紫斑多发生于手足、颜面等部位,遇冷加重,可伴有疼痛。
紫斑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在治疗过程中首先要分清“阴斑”与“阳斑”,然后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艾灸及生物电取穴皮肤萎缩概述皮肤萎缩是指皮肤变薄,光亮,皮肤表面纹理消失或异于正常。《素问》中记载:“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简单描述了本症的病因,同时外感毒邪或气血虚弱等也可以导致皮肤萎缩。
本症在临床中主要见于进行性特发性皮肤萎缩,内分泌失调,药物、激素使用不当的患者。
常见病因及症状(l)毒邪侵淫:病初有皮肤丘疹样病变,之后中央迅速凹陷萎缩,正常纹理消失或仅留轻度皱纹,以颜面、胸背、肩部散在性发生,伴有发热,头痛,口渴,大便干,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
(2)寒凝血瘀:萎缩多呈带状,多出现在四肢部位,皮肤变薄,光滑,凹陷,颜色晦黯,皮肤发凉,舌淡紫或黯红,苔薄白,脉沉迟。
(3)气血虚弱:皮肤凹陷,失去正常的纹理,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病变部位可以逐渐扩大,同时伴有纳呆、便溏、面色不华,舌淡苔腻,脉细弱等症状。
(4)肝肾阴虚:主要发生在颜面部,多见于中老年人,面部皮肤松弛,出现皱纹,同时伴有耳聋耳鸣,头晕眼花,舌红少津,脉沉细等症状。
病情分析与鉴别(l)毒邪浸淫皮肤萎缩与寒凝血瘀皮肤萎缩:两者均属于外感实证,前者由于感受邪毒,侵淫局部肌肤,使局部皮肤逐渐萎缩,同时伴有病变部位呈淡红色或发亮及皮肤的纹理变化等;后者主要是由于寒邪外袭,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日久出现肌肤萎缩,病变部位多见于四肢末端,同时伴有四肢不温,舌淡,脉沉迟等症状。
(2)气血虚弱皮肤萎缩与肝肾阴虚皮肤萎缩:两者均属于虚证,前者是由于气血化源不足,环流不畅,皮肤失去濡养而发生萎缩,萎缩部位颜色晦黯,面色不华,食欲减退等;肝肾阴虚多见干中老年患者,由于肝肾阴虚,精血不足,肌肤失去濡养,日渐萎缩,且萎缩的皮肤松弛,出现皱纹,皮肤晦黯干燥,颜面部多见。
皮肤萎缩一症,一方面是由于肝肾气血亏虚不能营养肌肤引起,一方面是由于外界刺激引起。在治疗过程中应当详细分析,逐步治疗,否则欲速则不达,同时还要注意同衰老皱纹,妊娠纹等生理性皮肤萎缩进行鉴别。
艾灸及生物电取穴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